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我認為不能把凡商業的產物都說成不好,反之亦然。但以商業目的催生的藝術品的目的就是希望立即被消費,併產生利潤,那麼這裡,消費的眾是大是小就很重要了。那麼商業的目的一定是去追求那個更大的眾,而眾越大,口就越難調,就不能以個人的喜好來強加到眾裡面去。辦法就是去掉個人,採取某個門類裡最普遍被接受的方式來實施。好萊塢的模式和你提到的可樂、漢堡包模式是一樣的。可也會有一些眾裡的小眾偏偏挑食,就喜歡那有點特色的,別人吃不到的那口,這就要做私房菜了。我就做這口,吃慣的來,不慣的請便。這在餐飲業已是不新鮮了。你不要去看人家的漢堡包門庭若市眼紅,要麼你也改做漢堡包,要麼你就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偶爾上個客就愉快地吆喝一聲,來了!裡邊請,裡邊寬敞!當然拿這個比電影有點遠了,我最看不慣的是中國的飲食在海外。幾乎所有的中餐館,你一看這還哪叫中餐啊。我們不管,因為別人已經把老外的口喂成這樣了,我們怎麼辦,就照著這來唄,只要掙錢就好。你去和他們說其實中國菜不是這樣的,人家還認為你有病。我們現在在談這些也顯得病得不輕,人現在看和拍得好好的,你偏要跟觀眾說電影還有那樣的,是不是有病。這點日本人倒有意思,不管你走到世界任何地方,日本料理都是色、香、味一樣,不改它在本土的樣式。你愛吃不吃。所有人想吃時都乖乖地吃,沒意見。它立住了。而且在日本料理店用筷子的比例遠大於在國外的中餐館。方式也是。不像我們,到了人家那兒,都改刀叉的幹活,還分餐,一人一份,成西餐了。怎麼回事呢?扯遠了。

王小帥 荊歌:獨特的敘述者和記錄者(8)

荊歌:我看一些歐洲片的時候,會覺得很奇怪,人家的社會也商業,但人家這麼小眾的電影,還是能夠一部部拍出來,並且在社會上產生影響,這是什麼原因呢?比如像羅伯格里耶這樣的人,都能拍電影,我看過他的《去年在馬里昂巴》,這麼匪夷所思的電影,還有人盜版,說明至少還是有相當的一部分人會去看它。

王小帥:那部電影在我們剛入學的時候就看了。當時在我身邊的同學就有各種反應,有的嗤之以鼻,有的說棒,有的兩邊徘徊。我在美院附中學了四年畫,已經接觸不少現代派的東西,有點思想準備。但還是睡了大半場。我說這個的意思就是,我就算是個搞專業的人,如果是不做足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也是無法進入那個狀態的。電影在這裡,它的娛樂功能被徹底剔除,相反它就是要故意的去違背一下。那好,這裡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它在商業票房上的不成功的或極小眾。另一個卻是,它就是一部獨一無二的電影,用鏡頭、膠片、演員、剪接完成的一部在一定的時間裡去觀賞的電影。存在就是合理,況且它的存在還相當的有點名氣。我認為,這可能和當時歐洲的文化氛圍有著直接的聯絡。那時候歐洲電影在票房的壓力,好萊塢的影響都還不是很大,但高速發展的社會也在催生著文化的變革,整個藝術,哲學,音樂等等都處在一個革新的巔峰時刻,電影新浪潮和左岸派全面接管了舊有的表達方式,任何一個以藝術的名義做出的舉動都有它消化的土壤。公眾熱切地等待著批評家給他們在藝術的鑑賞上指點迷津。《筋疲力盡》、《四百下》、《廣島之戀》等等橫空出世,這些以及義大利導演們的現代性作品,在現在看來都依然前衛的表達,在當時卻被接受並且被賦予各種最高的榮譽。由此引發了電影敘事上的許多革命,我們今天在電影中看到的任何手段都被我們輕易地接受了,這其實和早期那些探險者所做的貢獻分不開的。但更重要的是當時能接受他們的那個環境。如果當時的環境像今天我們的環境,你能想象這些不見得好看,甚至按現在娛樂眼光來說是難看的歷史上的精品還能存在嗎?就算有,能如當時那樣被追捧嗎?直至今天,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