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衛當官》裡面,是大故事套著小故事。穩步換景,步步生蓮,也是非常好看的。然後,裡面的第二個大故事裡有問題。
第二個大故事,說的是邊關正在交戰,正值佔事吃緊之際,朝廷發不出糧餉了。於是,派李衛到江南整殤吏治,查出贓銀多少萬兩。最後就用那些贓銀充作邊關將士的糧餉了。
邊關將士吃銀子?當然不是。與戰爭有關的,是糧草而不是糧餉。銀兩,是沒有用的。有了銀兩,也是買不到糧草的。如果有了銀兩能夠買到糧草的話,就說明附近地區有糧草,只不過那糧草是別人的。這沒有關係,士兵的肚子餓了,去搶過來就是。因而士兵缺糧,必然包括附近地區無糧,有銀子也是買不到糧的。
其實這只是一個小問題。糧草換成糧餉,無非是為了表明李衛整殤吏治的重要性。真正的問題並不在這裡,而在於吏治的整殤,對於經濟發展並沒有什麼用處。
……
一個人撿到了一批財寶,這個人就發了。有一個企業撿到一批財寶,這個企業就火了。但是,有一個國家發現了一批財寶呢?記得曾經有部武俠電影劇,裡面的皇帝都加入到寶藏的搶奪之中,難道說皇帝得到財寶之後,也會發財?
當然是不可能發財的。很多時候,吃虧的都是個人和集體,但是在撿財寶這件事情上,吃虧的永遠是國家。
財寶是一種實物。是什麼實物不是定,反正是非常值錢的東西。為了敘述方面,我們以“夜明珠”三個字來代替財寶。
很明顯,夜明珠雖然有直接的使用價值,比如夜間照明;但那點使用價值跟它的價格相比,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個人或者集體,撿到夜明珠之後,絕對不會拿來照明。而是會把夜明珠變買。變買之後,得到貨幣。繼而,又用貨幣去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其它東西。
因而,撿到夜明珠,最終使個人或集體獲得了很多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得到了好處。但是,國家卻不是。
從宏觀上講,全社會生產出來的總體財富並不會因為夜明珠的出現而增加。夜明珠出現了,然後夜明珠轉移了。貨幣隨之逆向轉移,到了撿取者的手裡。隨後,由於撿取者大肆購買東西,貨幣散向四面八方。四面八方的東西,也同時匯聚到了撿取者的手中。
在這個過程中,存在兩個****現象。一個是,購買夜明珠的人,所支付的貨幣,原來是死錢,現在變成活錢了。死錢,也就是那,那錢是存在的,但去是不流通的。極其富裕的人,才買得起夜明珠。那種極其富裕的人,是很有錢的。他們的部分錢財,到後來變成了一種符號,那一部分貨幣就退出了流通領域。這是一個逐漸的過程,是一個對貨幣流通沒有影響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裡,國家,或者皇帝,為了維持商品的正常流通,就會增發貨幣。然後,突然有一天,因為夜明珠的出現,一個天文數字的貨幣突然由死錢變成了活錢,迅速流向了四面八方。貨幣總額增加,而社會總財富不變,就有可能引起物價上漲,引發通貨腫脹。
另一個****現象,就是夜明珠撿取者大量購買的東西,雖然大部分是日思夜想的,但還是有三成以上是臨時決定的。暴發戶的心理,其實人人都有,只不過看孰輕熟重。他們一定不會珍惜這批購來的東西,一定會產生浪費。其浪費行為,使得許多物資的使用價值得不到體現,並減少了社會總財富。在精神上,會產生一定的壞影響;在物質上,因為社會總財富的減少而進一步加劇了通貨膨脹。
於是,皇帝拿夜明珠來有什麼用呢?除了夜間照明那種直接使用價值,一定好處都沒有,只有壞處。如果皇帝想要讓天下財富往自己這裡流動,發行貨幣就行了,又何必多夜明珠一舉?
由這裡,我們知道了個人或集體的財富,跟天下、社會、國家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