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明王,有一王二後,麾下三大宗主,以及五旗令主,徒眾多達數千人,分散於各地。
在元順帝至正年間,河北、河南、山東、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福建、雲南等地,不斷地發生民變,大大小小,總計有三百餘次之多。
當時,官方稱之為民變,而歷史上則稱為民眾起義!
在這些此起彼落的起義行動中,位於黃河南北、長江流域以至東南沿海地區的武裝起義,是以明教、彌勒教、白蓮教等宗教組織揉合起來發動的。
當時,北方以廣平府永年縣白鹿莊莊主韓山童為主,南方以袁州南泉山慈化寺主持彭瑩玉為代表,他們竭力鼓動信眾,倡言天下即將大亂,因為“明王出世”、“彌勒降生”,為了拯救世人於水火之中,要民眾起義抗元。
至正十一年五月,明王韓山童在穎州與日宗宗主劉福通聚徒眾三千,歃血為盟,高舉義旗,發出討元檄文,準備起兵,不料事洩,韓山童遭擒被殺,其妻楊氏和子韓林兒走避武安山中,當時,追隨他們身邊的便是聖門徒眾。
當時劉福通等率五旗令主及麾下徒眾,苦戰元軍,殺出重圍,並且出其不意的攻佔了穎州,於是貧苦的民眾以及當時被逼著修河的民夫,也紛紛殺官起義,前來會合,於是聖門聲勢大振。
到了九月,聖門大軍攻下信陽、汝寧、光州、息州等地,隊伍擴充至十萬餘人,由於這批人馬由五旗令主中的火令令主作為主力,所以最初的徒眾是頭扎紅帕,身穿紅衣,打著紅旗,所以被稱為“紅巾”或“紅軍”。
至正十二年二月,郭子興、孫德崖等人起兵於濠州,也是仿照紅巾軍的裝束,不過這批人供奉彌勒佛,每夜燒香拜佛,故又被人稱之為“香軍”,當時,這批起義軍隊,活躍於江淮之間,黃河兩岸,而郭子興其實亦是月宗子弟,屬於月宗一脈,後被升為月宗宗主。
在大元至正十一年八月時,星宗宗主,彭瑩玉和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於黃州、蘄州起義,亦稱紅巾軍,並且建立政權,以徐壽輝為皇帝,國號“宗”。
不過到了至正十三年春天,彭瑩玉率部和元軍激戰,結果大敗,退入江西饒州及瑞州。
十一月,彭瑩玉戰死,被俘之將相兵士四百餘人,徐壽輝率殘兵敗率退入沔陽湖中,其中也有一批人藏匿於黃梅山裡,準備東山再起。
大元至正十五年二月,劉福通等聖門徒眾,迎立韓林兒為帝,稱為小明王,確立其明王之位,國號宋,建都於毫州,建元龍鳳。
此後三年裡,紅巾軍兵分三路,大舉進攻,東路由水旗令主毛貴率領大軍,連破山東廖州,萊州、莒州、濱州等地。
中路由土旗及金旗令主率軍,首先進擊大名府,之後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攻下潞州、高平、除州等地。
至於西路軍則由木旗令主李仲賢率大將白不信進窺關中,攻秦隴一帶,不過在進入鳳翔時陷入重圍,潰敗之後,李仲賢聚集舊部,進入蜀境,據成都一地,改扎青巾,自號“青巾軍”。
龍鳳四年二月,水旗令主毛貴所率之東路軍,攻克濟南府,大敗元軍,乘勝揮兵北上,直抵天津,直逼元朝大都北京。
而中路軍也發動攻擊,直取山西、河北,攻下了元朝的上都。五月間,劉福通率火旗令徒眾,統領大軍,攻下了汴梁,於是迎來小明王韓林兒,以汴梁為都城。
至此時,中原地區,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為紅巾軍所控制,也是聖門勢力最盛的時期。
不過,在這段時期裡,各地的豪強地主,也趁著元朝的統治勢力極度削弱之際,擴充套件各自的勢力範圍,割據一方,紛紛成立所謂的義軍、鄉軍、民軍。
此後數年中,各地的義軍和鄉軍,為了爭奪地盤而爭戰不休,而紅巾軍中則是龍蛇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