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道:“研墨!”們外的一個年輕書吏趕快進站在一邊雙手緊捏硯塊一圈又一圈地磨起來。
賑災粥場設在河梁縣城的四門。現成的廢棄的基石表明,這裡已不是第一次開設粥場了。按照在城牆倒塌下來的磚瓦上,依稀可辨出,這粥場就是明代的舊址。原來這裡的倉庫、堆房、差官的辦事房以及巨大的鍋灶都早已傾塌,可就是在原先的基石上,經過數個時辰的修整,搭建,也算是有些眉目,可以暫時應付那些嗷嗷待哺的飢餓的嘴巴了。
從禮壩下河一帶流人縣城的難民愈來愈多,尤其是東門和西門附近的通街小巷到處可見面黃飢瘦、衣衫檻樓、扶老攜幼的人流。他們似乎習慣了這種方式,不約而同地聚集在粥場附近。一雙雙餓眼昏花的神情,一副副淡然冷漠的表情,在他們的附近的窩棚裡不時傳出幾聲悲鳴,甚而能見到有幾家窩棚的外面豎起了條條白幡,不用說,那肯定是又有一位親人從他們身邊離去了。
透過轎簾,松筠默默地察看這一切,心頭又沉重了許多,他注意到,那些災民們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到來而臉呈欣喜之色。前面的鑼聲開道也沒能使災民們停止腳步,儘管那挪動的每一步都很遲緩、呆滯。
一身便裝的松筠下了轎,站立離粥場不遠的高處,靜觀這一切,他想,一定要把這裡的情況向嘉慶帝寫個報告。遠處的張千總正在指揮難民們有秩序地靠近盛滿稀飯的大鍋,然後離開,不得靠得很近,以免躁動不安。
……
09
難民們拖著衰弱的身軀,懷著難以遏制的求生的希望,從城內街道各處搭建的窩棚裡不斷地湧向這裡。天還亮得沒一個多時辰,在霏霏的細雨中,粥場的四口大鍋前便排了長長的四隊人。冷風吹得他們瘦削的軀體禁不住發抖。幸好,沒過多久,太陽終於跳出濃濃的鉛一樣沉重的雲層,給這樣的場面帶來一些希望之色。有幾個難民,身著單薄的衣衫,仰頭看著光芒四射的太陽,眼睛裡流露出喜悅之色,是呀,對於他們來說,一個好的天氣比什麼都重要。
此時,繼續在這飢餓的隊伍後挨個兒的更是縷縷行行的災民們。
大鍋裡煮的是小米、高粱米、米糠和野菜混合在一起的調粥,每一口大鐵鍋裡的粥都有幾百碗,凡是在大鍋前排隊的難民,一個可以領一碗粥,不容許冒領。顯然,這是不能填飽肚子的,只是讓人不致餓死而已。
這時,一位親兵跑到松筠面前說,初彭齡到了。松筠一聽,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忙道:“快去扛幾袋大米來,不要在鍋里加糠了。”
大鐵鍋裡熟粥的糟糠一樣的香味在向四處飄溢,鍋前面那挨個兒的難民個個吸溜著鼻子,深深地把久未聞到的香氣使勁地往肚裡吸著,一邊眼巴巴地望著站在鍋旁凳子上的差人。
差人手裡拿一把大鐵勺,正在冒著熱氣的大鐵鍋裡攪和,等他停了攪和,便用手中的鐵勺連敲三聲鍋沿,排隊的災民們便如過江之鯽蜂擁過去。差人頓時圓睜了雙眼,高聲叫道:“慢來,慢來,不要擠,都有份兒!誰再往上擠,我可就不客氣了。”說著又拿起一把小一些的鐵勺,說道:“誰要擠,就給誰少一點。”果然,這一嗓子喊下來,難民們頓時安靜了許多,還有什麼能比少吃一口更可怕的事呢?
松筠暗笑,這個差役倒真會說話,能掌握別人的心理。“松大人,初大人、萬大人讓大人回衙門休息呢!”一直奔波未停的張千總上前稟道:“大人要見的那位押糧官因事發突然,現在已交卸完畢又回到戶部去了,小的問過他,他也說不清楚,說是那年的一個觀燈的夜晚,偶然撿到的一塊牌子,沒想到還真用上派場了。他之所以急著要回是因為原先有思於他的一個大官的妻小去了他那兒。因此,他片刻也不敢停留,再說戶部還等他的信訊呢。”松筠聽了,就沒放到心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