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部分

。 朱自清,1898…1948,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原名自華,號秋實,(很樸實的名字)後來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大學期間,開始創作新詩,長詩《毀滅》有很大影響。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為著名的散文家。30年代,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曾經漫遊歐洲各國,出版了《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和中文系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北平,積極參加民主運動。1948年,在一身重病的情況下拒絕領美國的救濟麵粉,在貧病交加中不幸逝世。毛澤東曾經高度讚揚他和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在他50歲的一生中留下了詩歌、散文、評論、學術著作26種,共200萬言。 朱自清的散文,漂亮、縝密、自然、樸素。語言純正、準確,技巧全面,思想健康向上,結構講究,經常被選入中小學教材,對規範現代漢語貢獻很大。朱自清的散文讓人確信,白話文能夠寫出與文言文一樣優美的文章,甚至是更好的文章。下面,我們就來賞析他的名篇《匆匆》。 這篇文章很短,只有六七百字,五個自然段。我先來讀一遍…… 好,文章讀了一遍。那麼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問題呢? 不難看出,這篇文章講的是時間問題。這個問題常有人談,特別是對青少年學生來說,幾乎每天都會遇到。但多是老生常談,不外是時光如流水,要珍惜呀,說得多了,人們也就麻木了,說了也是白說。 朱自清這篇文章的長處在於沒有表面化,而是精雕細刻,寫得微入毫髮,從而提出了更深的問題,那就是一個人類永遠困惑的問題:時間,是個什麼東西? 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生命,對時間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動物的時間感是遲鈍的,人一開始也如此。我們可以想象遠古的人類祖先,完全依靠本能生活,沒有時間感,沒有緊迫感,沒有什麼生活計劃,學習計劃,沒有什麼作息表,日程表,完全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地生存著。你可以說那是原始,是矇昧,但也可以說那是自然,是快樂,是幸福。 後來,人發現了寒來暑往,發現了春夏秋冬,發現了花開花落,發現了草木凋謝以後又會重新萌發,於是人類發現了大自然的節奏,也就是發現了大自然的運動規律。於是人就有了永恆的苦惱。人們在活著的時候就知道人人要死,就知道有個東西叫末日,而且那一天早晚要來臨。這是人生最大的問題,於是一切快樂都蒙上了陰影。 普通動物不知道死亡的必然,所以它們顯得比人類天真自然,比人類淳樸健康。小孩不知要死,所以他快樂,那是真正的快樂,是大人永遠羨慕的快樂。人生的第一問題,便是死亡。人知道了生命的長度,大多數也就是幾十年,古語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人依靠醫學,平均壽命延長了,但能夠活到100多歲的還是很少。即使活500歲,在茫茫的宇宙裡,也不過是一瞬間,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那麼,人生的意義在哪裡?人依靠科學,學會了計時,但正是科學,給我們帶來了永恆的煩惱。人一出生便進入了死亡的倒計時。比如同學們都是十幾歲或二十幾歲,如果說你們風華正茂,說你們好像早上###點鐘的太陽,你們會很高興。但我如果說你們離死亡還有六十多年,兩萬來天,意思是一樣的,但你們會不高興。各種哲學、宗教的觀念都是在死亡的基礎上建立的,沒有死亡,可以說也就沒有了我們人類的文化。人要敢於面對死亡,說出死亡。魯迅講過,一個人家生了孩子,大家都來祝賀說這個孩子將來要當官,將來要發財,魯迅說這些都是騙人的,都是靠不住的,只有一個人說“這孩子是要死的”,這才是真理。 人們發明各種計量時間的器具,在物理學上,可以測量到十萬分之一秒。在普通生活中,我們以一秒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