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6部分

期的思想智慧。

業修需要掌握合適的方法。要求不宜太高太急,有時確實需要有一種無為精神,無為而為。

吳為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強烈地體驗到道德悖論。他自問道,減員裁員不道德,難道人浮於事就道德嗎?!但如果提前退出崗位有比較體面的收入,就大大減少了弱化了它的殘酷性,相反人浮於事就符合道德標準嗎?有勞動能力卻甘於讓別人去養活就能夠心安理得嗎?面對把減員裁員和人浮於事放到一起形成的道德困境道德悖論。實質上是一種低水平的道德矛盾道德衝突,要擺脫這種低水平的道德困境道德悖論就必須提升我們自己的道德標準,需要有一種道德覺醒,自加道德壓力。激發出道德努力。擺脫這樣低水平的道德悖論道德困境,只能靠提升道德標準來解決。建立起這樣的道德意境。使他更加自覺地進行努力,以免在自己身上發生道德悖論。他把自己的努力,歸結為不能淪落到讓別人白白養活的境地。他說,如果反叛能激發創新精神創新成就。反叛就成了偉大的驅動力;反叛如果無創新不會帶來積極成就等於無賴無恥。

吳為開始進入沉思靜思默思深思慎思階段,融會諸理,時常閉目暇思,開始新一輪探索尋覓,突有一得,化為日用常行的修習,意識到有一種提升力。從點滴開悟,大道無形卻存於日用常行、點滴瑣事之中。順境出善念不難,難得在逆境困境還能保持良善的意念。培育審美觀念,而且要有創美的意識。創造美好的工作環境、美好的人生,增添美色,只知審美沒有創美意識創美能力,就可能成為貪婪的人。宗教經典、各種主義學說無不是智慧人氣的濃縮,大愛無邊,蘊涵著不竭的情感動能。世間諸苦惟有精神無出路之苦為最難解難忍難容,身體疾病之苦可以宣洩,惟精神之苦苦不堪言無法言說療精神之苦為最難。

吳為關於世俗與宗教相通相容的思考,把他提升到了全新的意境,展示出一片前所未有的心靈體驗新天地。一個人可以做到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相容,世俗和宗教也可以相容,這樣既可以淨化世俗又可以去掉宗教的神秘色彩。他又進一步思考脫俗與還俗,兩者之間可以做到過得去回得來,回得來再過得去,象平常百姓人家之間可以自由串門一樣,也可以象如今的年輕人在各種職業之間自由地跳來跳去。如果人們普遍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也就意味著世俗與宗教兩立的格局被打破,彼此區別的界限淡漠消失,其結果是人間的精神意境普遍大提升。

吳為養成了強烈的使命感,致力於搭建世俗與宗教相通的橋樑。他認為,樂業就是實現這種溝通的橋樑。他時常提醒警示自己。他的腦海中經常浮現人間苦難景象,苦難在不同時代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價值,他想如何運用宗教資源教化人生,他想世俗宗教相通相容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宗教資源,都說聖經好,好就好在可以用來教化人生。他自問,在沒有宗教之前,人類心靈是什麼狀態?宗教的作用在於實現了人類心性文明心靈教化,形成合理心態秩序。彼得後書裡的約伯說,當在各等德行上求進步;有福是上帝恩賜,應該感恩上帝;受苦受難則是上帝考驗教化。比較我們的心態,有福不滿足不知感恩有難則生出怨恨。心靈產生什麼感受,由更深層的機制控制,那種更深層次的機制,就是由宗教培育的。

吳為的精神遊歷,到了這個階段,又有了重要進展。對內心中接受外部資訊刺激累積而成的不良感受,由象阿q那樣的單純刪除發展到如何在內心中不再生出不良心境,實現心性的良性化。有些人,本來接收的是良性資訊,比如增加收入,他卻偏想,早就應該增加了,現在才增加太晚了,而且增加的幅度太小,怎麼增加也趕不上別人。本來的良性刺激經由這樣的心性轉變成不良體驗;提拔晉級,他卻想早就應該提拔了,嫌提拔得太遲。人需要養成有事求人不逼人不苛求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