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了完全對等的。強大的。只不過膚色有些差異的,世界上的一等民族。
騎兵團緋紅的上衣。黑色地鑲著粗紅邊的長褲,全身掛滿了的授帶和徽章,騎著名貴的純種蘇格蘭皇家馬地秦關在幾位將軍地引導下“得得”地行到騎兵團佇列前,引來了一陣整齊的敬禮。
跨下地戰馬是很聰明的。秦關只用輕輕地提了一下韁繩它就停了下來,端端正正地站著,就象雕塑一樣站著。英國國王從另外一邊也盛裝騎馬而來,他的身後跟著熊皮帽部隊(伊麗莎白火槍團)。國王在中國親王的面前勒住了馬。兩人在相互敬禮後。一名將軍捧著一把軍刀上前來,喬治五世微微在馬上躬身彎腰接過了軍刀後“刷”地抽了出來。整個騎兵團2700人也同時“刷”地抽出了軍刀,聲勢端得有些大、壯觀。
隨著一聲“禮畢!”的口令。國王也把軍刀歸了鞘,雙手捧著就在馬上遞給同樣端坐馬上的年輕“上校”(秦關穿地是英國皇家禁衛團上校軍服)。
秦關突然感覺到背上熱乎乎地,可他不能在這個時候回頭去看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感覺。而實際上他心理很清楚,從踏上英國地那一刻起就很清楚。封印在腦海深處的那個英國少女地形象在這裡是無法遏止地時時出現,牽引著他的注意力和心情。
他在腰上微微用力,雙腿夾穩了馬肚。雙手接過了軍刀珍重地端詳了一眼後向英國國王行了個舉手禮。然後一擺韁繩讓跨下的戰馬轉向騎兵團。抽出軍刀向2700名英國軍人行了個瀟灑的持刀禮。
騎兵團團長科列爾伯爵立即發出了“下馬”的口令,2700人“呼啦”一聲就下了馬。肅立等候新任榮譽團長的檢閱……
1914年9月13日,法國北部埃納戰線上出現了協約國軍隊和德軍拼命向英吉利海峽延伸戰線,想彼此從海岸方向迂迴對方的戰鬥,這樣的戰鬥當然沒有建設性的戰術價值。相同的戰術使用,使得雙方的戰線拉長了,從瑞、法、德三國邊境開始一直到了海邊。因此,這場戰役被形象地稱為“奔向大海的埃納之戰”。
15日,在雙方激戰正酣的時候。大中華帝國派協約國總代表楊蘊春爵士與英國外交大臣格雷爵士達成了三項協議。協議規定:英國將在1915年7月1日正式將香港交還給大中華帝國,並承諾不沒破壞、拆卸任何的經濟、市政、教育、軍營、港口……設施。中國承諾給願意留在香港的英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人以國民平等待遇並將香港闢為自由港,還給予英國人在香港免商業稅的特殊待遇。同時,中國政府無奈地用開放中東通道作為交換條件,允許英軍進駐巴士拉,允許英國海軍有限利用拉巴丹島和法奧港口。最後一項協議是英國代表協約國家向中國訂購了一大批戰略物資,包括步兵輕武器、糧食、軍服、彈藥、榴彈炮、藥品……這些物資都將以黃金換取(因為英國人本身的金融危機還沒有平息,傾向價值波動很大,自然不會用於這麼重要的鉅額交易)。在中國人的堅持下,英國只能聯合協約國家儘量地用訂購來滿足中國的工業品生產能力,從而達到不向德國人提供戰略物資、民生物資的目的。
可惜,協約國家沒有想到中國的工業生產計劃早已經在倉庫裡準備了一大批“富餘”的物資。戰爭,從爆發後的第二個月就開始展現出對物資的巨大需求。一個月的激烈戰鬥,幾乎耗盡了法國的炮彈儲備,而面對今後肯定會拖長的戰爭。法國就算讓全國能夠向軍工轉向的工廠都生產彈藥,也無法負擔起實質上對協約國家的彈藥供應。而英國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1914年9月還沒有完成戰爭狀態的轉變,當然,這很大程度上歸咎於英國的疆域過於龐大……
九月底,英國抽調了兩個印度師和一個本土旅在約翰·尼克松爵士將軍的率領下開赴中東。到10月底,在拉巴丹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