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那半根金屬桿,點了點頭說道:
“確實,接下來金屬穿甲杆的材料問題研究,需要更緊迫的提上日程了,不過短時間內恐怕很難攻克,我們也不能一棵樹上吊死。”
“還是按照老計劃,進行彈體增藥量測試,以及彈芯直徑的放大測試,我們用成百上千次實驗,摸索一個合適的配比出來。”
“讓金屬二廠,開始生產均質裝甲靶子吧!”
按照最初的計劃,這發炮彈的長度,不是現在的一米三二,而是驚人的一米四五,也就是理論計算中這根炮管可以承受的極限膛壓裝藥量,但是為了確保安全,所以前期的時間不會搞的這麼刺激。
另外王燁也清楚,現如今這門實驗炮,能達到這個炮口初速度,和它的小直徑彈芯、彈芯和三瓣式彈託整體較低的重量、以及大口徑的裝藥量有關。
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這門炮是真正的完全體,但是因為技術,它只是驗證狀態,而後續為了達到實戰水平,受制於現如今的材料和製造工藝,彈芯的直徑肯定會是繼續增加的,比如增加到28毫米或者32毫米,乃至是35毫米,都是有可能的。
而隨著彈芯的重量增加,在保持25長徑比的情況下,彈芯和彈託的重量就會越來越大,炮口初速度也會越來越低,降到1800、1700、甚至是1600、1500。
最後,透過兩公里射程的尾速測試,以及實際打靶的效果,從諸多排列組合中,選出來一個最佳的方案,才能開始正兒八經的定型生產。
總歸,無論如何,這也是目前王燁能想到的最佳方案了。
在整體技術不如人的情況下,只能另闢蹊徑想辦法,搞這種大力出奇跡的法子,本質上現在的西方國家搞的140口徑坦克炮,也是這麼一個思路,用更大的口徑、裝更多的藥、打曾經的穿甲金屬桿,那穿甲效果自然是要增加的。
而對於王燁來說。
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掌握一種對敵人坦克有致命威脅的武器!
事實上,現如今國內的主戰坦克,比如59和69,裝備的100毫米和105毫米的滑膛和線膛坦克炮,面對裝備有125毫米大炮的T72這樣的對手,尤其是蘇聯自產帶有複合裝甲的版本,火力其實是不足的,也不具有任何優勢。
部隊就是因為清楚這一點,所以才從西方引進了105毫米的線膛炮,但是經過測試之後發現,這門炮的威力還是不夠,最後經過魔改,增加了炮管長度,才堪堪能夠對T72產生理論上的威脅,而那時候,其實已經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了。
某種意義上來說,還好沒打起來,真打起來可就麻煩大了!
但是自從得知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衝突爆發之後,王燁估摸實戰很快就要來了,畢竟巴基斯坦裝備有大量的59和69坦克,而印度則裝備有不少的T72坦克,到時候打起來肯定不容樂觀,巴基斯坦肯定會過來求幫助的。
因為在第二次印巴衝突時,巴基斯坦就因為美國突然放棄武器支援,面對印度的裝甲大軍,因為缺少坦克差點打輸了,最後沒辦法過來求助,於是部隊直接把現役的59坦克調了過去,前前後後一千五百多臺,依靠數量和火炮優勢才扭轉了戰局。
“不過,其實還有一個問題。”
在王燁話音落下之後,霍委員遲疑了一下,然後才說道:
“咱們這門炮說實話有點大了,咱們的新拖拉機雖然尺寸也不小,但是塞進去還是有一定麻煩的,再加上裝填機,就更難搞了。”
“所以我認為,我們還是應該以這款炮為基礎,發展一款稍微小一點口徑的。”
“比如西方的120口徑,或者蘇聯的125口徑。”
對於這個說法,在場有人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