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些都是崇禎朝的事情,在那種絕望的形勢下,他或許是迫於無奈才想出那種天方夜譚般的救國方式,在崇正朝,大明已在朱慈炅的治理下興旺發達,盛極一時,這國自然是不需要他來救了,所以,他還沒冒頭便被先知先覺的朱慈炅一把按住,發配到西北去了。
很多時候,環境也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張溥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說強的有點離譜,崇禎朝那種絕望的環境,造就了一個狂傲不羈的文人領袖,崇正朝興盛無比的大明卻造就出一個政績驚人的幹吏。
崇禎朝這個時候張溥已經被朝廷大佬害死,駕鶴西去,崇正朝這個時候,張溥卻仕途通達,扶搖直上,成為大明政壇冉冉升起的一顆明星。
時也命也,張溥進京途中一直在感嘆,當初和復社成員一起被皇上發配到西北的時候,他以為,他這輩子已經完了,一個縣令之位將坐到終老,卻不曾想,皇上並不是要碾死他,各級官吏對他也沒有什麼偏見,做出的功績一點不落全被記下來了,該升遷時,照樣給他升遷,沒有一絲拖沓。
有大能耐的人,成事,有時候是要藉助氣運,但更多時候,他們卻是靠的自己敏銳的眼光,或者獨特的嗅覺,張溥剛獲得升遷便立刻明白了,皇上並不是反感他的為人,而是不希望他結黨干預朝政。
想明白這點,他立馬將復社骨幹召集到一起,分析得失,講明形勢,然後當眾宣佈復社解散。
他這樣一做,果然得到了皇上的賞識,皇上派來的三省總督陳子龍立刻開始提拔他,他那升官速度簡直就跟坐了火箭一樣,短短几年間就提拔為正二品的左布政使!
當然,他不知道,陳子龍並不是受了朱慈炅的指示來提拔他的,而是看重他的能力,正常提拔而已。
而後,他的同鄉、好友、右布政使張採又被調到京城,擔任商務部尚書,而且還經常寫信來勉勵他,皇上對他很器重,只是暫時沒有合適的位置,一旦有合適的位置,也會將他調到京城。
果然,這才一年多時間,他就接到調令,赴京城出任新組建的運輸部尚書!
終於進入朝廷中樞了,張溥不知道皇上為什麼器重他,但是,他知道,只有勤勉任仕,做出成績才會得到提拔,要是他當初在孝義的時候庸碌無為,估計他這輩子就真的一個縣令做到頭了。
所以,在接到調令之後他沒有絲毫拖沓,立馬找了趟火車,飛速趕往京城,他是想先向張採、陳子龍等至交好友請教一下京城大衙門的管理經驗,然後再著手組建運輸部,把鐵路、馬路、水路好好管起來。
卻不曾想,他頭天晚上剛到,還沒來得及跟張採敘舊,第二天一早,皇上便令人傳來口諭,讓他去乾清宮開會,商議新衙門的組建事宜!
他就這麼懵懵懂懂被傳旨太監領著,出了張採府邸,進了皇宮,來到乾清宮的會議室。
他走進去一看,裡面都快坐滿了,只留下兩個位置,一個主位肯定不是留給他的,那是皇上坐的,剩下的就是左首第二個位置了。
他暗暗觀察了一下,在場的,他認識的還真不少。
左首第一個是吏部尚書楊嗣昌,這位可是管官員的,他自然認識;
右首第一個是戶部尚書程國祥,經常要問這位財神爺要錢,他自然也認識;
右首第二個是商務部尚書張採,剛從人家府裡出來呢,不認識自然是不可能的;
左首第三個他也認識,是崇正四年,辛未科狀元吳建業,他也是辛未科進士,怎麼可能不認識狀元郎呢;
接下來幾個人就有點奇怪了,貌似並不是在朝官員,因為他們都沒有穿官服。
他仔細看了看,還真有認識的。
右首第三個是原錦衣衛指揮使,現大明皇家日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