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3章 陰泉獎勵

拓跋燾待太子坐下後,沒有立即開口,而是沉思起來。

拓跋晃識趣,不會打擾父皇思緒。

這二人就是魏國的話事人,尤其是作為皇帝的拓跋燾,本應該一言九鼎,對國事能作出獨斷決策。

事實是並沒這麼簡單。

魏國的權力體系,來自於鮮卑族部落制。

部落制時代,那時的鮮卑人過著遊牧生活,大首領與各部首領共同商議,決定鮮卑族的戰爭對手。

其它事情,各部落實行長老會議表決制。

當然,部落首領在長老會里有絕對份量。

但進入國家形態後,魏國權力結構有了巨大變化。

最大變化是中央決策層引進了漢人。

因為鮮卑人對“國家”這玩意,實在有些陌生。

讓歸附於鮮卑人的漢族大儒來搞國家體制設計,方便、輕鬆得多。

對拓跋燾爺爺拓跋珪、父親拓跋嗣時代的鮮卑人來說,結束遊牧、開始定居生活,確立首都,搭建國家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框架,任命大小官員…這些事情,都是摸索著來搞。

慢慢地,他們發現捷徑:找漢族大儒起草,照搬晉國、宋國體制。

鮮卑貴族權臣對漢儒提出的草案稍加討論,即批准執行。

從拓跋珪到拓跋嗣,再到現在拓跋燾,其實是一路建設,一路整改,前後變化也不小。

目前,魏國的政權結構是:

1皇帝高高在上,統率群臣;

太子在東宮有一套模擬皇帝宮廷的體系。作為備用。

2皇帝之下,置三公、太宰、尚書、僕射、侍中。

這些官員加上皇帝、太子,組成決策機構。

在拓跋燾堅持下,這些官位裡都吸納了漢人。

3地方分州、郡、縣三級管理。與南朝宋差不多。

現任皇帝拓跋燾經過多次實踐,深知一點:魏國要統一北方、與南朝宋抗衡,朝廷必須吸納更多漢人為官,賦予他們更高職位。

因為,對付其它民族政權,尤其是漢族政權,還是漢人的計策最好使。

所以,現在的魏國朝廷裡,漢人崔浩位居太傅,成為三公中的第一人、朝廷最高官員。

漢人太傅崔浩、侍中張黎,與鮮卑人中書監穆壽、侍中古弼,這四人組成太子東宮府四大輔臣。

但是,魏國朝廷與其它朝廷一樣,並不是表面看起來這麼平靜,反而是內部權臣鬥爭不斷。

不但有鮮卑勢力與漢人勢力的明爭暗鬥,就是鮮卑族權臣之間,也有諸多衝突。

皇宮與東宮的臣子間也是如此。

比如,皇帝拓跋燾身邊的寵臣、太監宗愛,與太子身邊寵臣、給事中仇尼道盛之間,就結下了很深的樑子。

一想到這些,拓跋燾就頭疼。

他看著正襟危坐的太子,換個話題,平靜問道:“太子,朕命崔太傅組織人寫咱們鮮卑族建國史,進展如何?”

拓跋晃沒想到老爹突然提起這檔子事。

他稍作沉吟,答道:“回父皇,崔太傅對此事非常上心。兒臣聽說他殫精竭慮,常常熬夜,還提醒過他幾次。據崔太傅自己說,再檢索、補充一些內容,就可結稿了。”

“好、好。”拓跋燾道:“咱們鮮卑人過去騎馬遊牧,居無定所。得先祖庇佑,如今歷經數代人艱苦卓絕奮鬥,總算建立了穩固江山。這段歷史就該詳細記下來,讓後世子孫萬代銘記,也讓其它族人知道。”

他頓了一會,接著道:“修史這件事,是大事。太子請記得叮囑崔太傅,一定要如實記錄咱們的過去,不要學司馬遷,據個人好惡避重就輕、胡編亂造。咱們也把這規矩代代薪火相傳。這樣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