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9部分

,每天都有食不果腹的越南貧民從遠方慕名投奔來——鄭氏和阮氏軍閥之間的殘酷內戰,和由此導致的沉重賦稅,已經讓這些衣衫襤褸的農民幾乎絕望,而投奔鴻基靠力氣挖礦掙飯吃,則是他們心目中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

與此同時,鴻基堡貿易區的貨物也是玲琅滿目,目前在臨高和大陸已經產能過剩的商品如食鹽、白糖、成藥都在傾銷,此外,像臨高傳統的優勢產品,玻璃器,水晶鏡,骨瓷,還有越南極度匱乏的輕工產品——鞋子、雨傘、扇子、帽子等也應有盡有,使得鴻基已經成為了紅河口三角洲上的一個大去處,各類商賈的船隻都在鴻基港的外埠停靠,主要都是華商,原先就在做這北部灣沿岸的生意。

隨著貿易的日漸興旺和大量流民源源不斷的流入,鴻基的船行和貨棧也相繼建立起來,每週都會有大量小噸位的船隻往來於臨高和鴻基之間,這些船隻主要從事的是輕工業產品的貿易,有時也會為越南稻米提供寶貴的運力。隨著供應鏈的擴大,“澳洲貨”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完全佔領了整個紅河流域的市場,就連靠近寮國的偏僻地方,也有各個民族的小商販不斷從內陸運來“澳洲人”需要的鉀鹽礦,到鴻基港的市集進行貿易。大量湧入市場的廉價工業品,甚至開始對越南北部的經濟結構產生了影響。

就連跟“澳洲人”合夥販賣中成藥的潤世堂,在半年前也把分號開到了鴻基堡的“城下町”——從這裡往東南亞各國轉運貨物更加方便,而且紅河沿岸本身也是中成藥傾銷的大好市場,自從潤世堂的鴻基分號開業以來,光是在避瘟散和諸葛行軍散兩項消暑的拳頭產品上,就已經賺了不下三萬兩銀子。

總的來說,鴻基這邊的形勢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幾乎是一日千里。除了城市硬體建設之外,作為“軟實力”的文化建設也沒有放鬆——臨高元老院在最近一次大會上達成了一個指導意見,那就是無論朝鮮人、越南人,在本時空都已經有相當程度的漢化,如果沒有西方外來文明的影響和中國國勢的衰退,這一程序不會逆轉,所以在對待這些地區的百姓之時,要把他們視作元老院控制下的直屬人口和可教化的本土子民。

所以,鴻基堡也應當設立學校和醫院這些基礎文教設施,為徹底“教化”當地打好基礎——來鴻基當礦工的越南貧民有很多是拖家帶口的,不乏小孩兒,如果元老院能夠對他們的孩子進行統一教育,那麼等到這些幼童學成畢業之後,在將來就會成為元老院挺進東南亞的先遣隊員。雖然目前鴻基的新學校還沒有落成,只辦了一個漢字掃盲班,但之前被選拔回臨高入學的一部分越南兒童,此時卻已經學成歸來了。

十三歲的阮必成是鴻基的本地人,這裡是他的家鄉,父母原本靠種地和打漁過日子,後來都成了“歸化民”。一年前,他和其他幾十個鴻基的越南孩子得了“澳洲首長”的青眼,被選中送往臨高的國民學校。

和大多數國民學校的學生一樣,來到臨高的阮必成一下子被無數從未想象過的知識淹沒了,在學校的這一年裡,他就像海綿似的吸吮著一切知識,竟然在學習普通話和漢字的同時,還透過了乙等文憑——這樣的學習成績,對於很多大明百姓家的孩子來說,都是難上加難。對於一個越南小孩而言,更是堪稱奇蹟。

如此出類拔萃的優異學習成績,讓一位負責教育的元老對這個越南孩子刮目相看,特地給他賜了個正式的名字阮必成——原本是想賜名叫胡志明的,但被另一位元老勸阻,說那個名字太招搖,於是改為阮必成——使得這個十三歲的孩子為此感到異常的興奮和激動。這次臨高元老院貿易部向東南亞各國派遣貿易船隊的時候,又把他這個東南亞土著以實習生的名義捎上了船,好讓阮必成同學可以順路回家探一探親。

然而,走在鴻基的街道上,望著熙熙攘攘的市面,阮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