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3部分

芾懟�

參加工作的普通士兵每天可以得到20日分的薪水,士官每天25日分,技術士官每天60日分,技術士兵每天55日分,軍官另有津貼,每個月的15號發薪水,直接存入郵政儲蓄賬戶,每次最多隻允許領取五十日元,可以用來在戰俘營的小賣部買東西,但那裡除了香菸、牙粉和炒豆之外,幾乎什麼都沒有。所以,當瀋陽戰俘營關閉,結清賬目的時候,許多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發現自己居然積攢下了一小筆錢。

※※※※※※※※※※※※※※※※※※※※※※※※

然後,這些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瀋陽戰俘營內,被允許有限制地跟美國的親人通訊。士兵每年可以寫三張明信片,偶爾還能發一次電報。軍官每年可以寫三封信和三張明信片。這些郵件依靠國際紅十字會進行中轉,並且得要透過重重審查,通常需要三個月到六個月才能抵達目的地。但儘管如此,對於戰俘營裡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來說,能夠收到來自父母或妻子的包裹,依然是最讓他們感到開心的事情。

不過,日本人之所以如此“仁慈”地允許美國戰俘跟家裡通訊,自然不是出於什麼人道主義的考慮,而是企圖從中收集情報——二戰全面爆發後,日美雙方完全斷絕了人員的往來,加上美國在開戰後,將僑居美國國內的日僑集中關進了集中營,日本當局再想要從美國本土獲知美國的軍事動向、軍工生產情況,已經幾乎是不可能的了。於是,日本在二戰時期對美**事的情報收集,除了監聽美國國內的廣播外,主要就只能依靠分散在中立國等地的日本戰略情報人員,來間接獲取軍事情報。

但問題是,任何國家的戰時宣傳內容,都是不能完全當真的。而透過中立國獲得的二手情報,則多半不怎麼靠譜,而且時效性也很成問題——每逢戰爭時期,各式各樣的奇怪謠言總是層出不窮。

結果,渴求情報的日軍在被逼急了之後,居然打起戰俘家書的主意——每一批戰俘家屬的郵件抵達瀋陽戰俘營後,日軍都會組織戰俘家屬郵件檢查小組,對來自美國戰俘家屬的郵件、報紙、包裹內的包裝物說明書進行分析研究,並整理成文字資料送呈給關東軍憲兵司令部、瀋陽特務機關等部門,供其參考。

當然,戰俘家屬的郵件在被寄出之前,就已經被美國國內的安檢情報部門事先稽核過一遍,把一些違規內容進行了塗抹和覆蓋。但儘管如此,日本人依然艱難地復原了一部分被塗抹的字句,並且透過其它的文字,圖片和郵包中各種物品的說明書等隻言片語,收集到了不少美國的綜合軍事戰略情報。比如,美國民眾對待戰爭的態度,美國民眾是否積極參軍參戰,還有美國民間的物價和經濟生活狀況……

就這樣,本來應該很正常的戰俘家書以及包裹往來,也被美日雙方陣營當成了“暗戰”的戰場。美軍方面竭力避免寄往戰俘營的信件、包裹中洩露軍事機密;日軍方面則拿出了“解剖麻雀”的認真勁頭,不放過每一件過手的東西,硬是試圖以小見大,從這些不起眼的郵件和郵包物品中分析了一大堆的情報。

當然,美日兩國情報部門在郵件傳遞上的鬥智鬥勇,距離瀋陽戰俘營裡這些沒有在戰場上放過一槍的前海軍陸戰隊大兵們,未免有些過於遙遠。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感覺自己的戰俘生活還算湊合著能過。

雖然在戰俘營裡,他們也沒少被日本人扇耳光、關緊閉,但這些美國牛仔再怎麼疲疲沓沓,好歹也不是那種能夠把自己做俯臥撐做死的奇葩臺灣草莓兵,心理承受能力沒有脆弱到那麼不堪的程度——否則在之前的大蕭條時代就該熬不過去了。在向著日本人乖乖認慫了之後,這幾年戰俘營的苦日子也就熬過來了。

※※※※※※※※※※※※※※※※※※※※※※※※

好不容易等到四五年秋天,美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