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然的承受能力之內。

伴隨著工業革命,人類活動給自然帶來的改變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被機器釋放出來的能量如同潘多拉盒子中的魔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第一次既沒有夥伴也沒有對手,需要面對的只有他自己。缺乏自制力的人類開始了對自然的瘋狂攫取,生態開始成為問題。

當人們生活的要求得到滿足之後,再來環顧周圍的世界,才發現已經面目全非:資源難以為繼,環境不堪忍受,生態瀕臨崩潰……人們開始反思工業化城市化的道路,開始反思經濟增長的模式,甚至重新開始思考人類社會的價值追求。

20世紀60年代,西方世界爆發的一連串生態事件直接促動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注。尤其在對不同規模的經濟體(社群、城市或更大範圍)的可持續發展可行性探討上,人們做出了種種嘗試。

由於出發點不同,發達國家形成了不同的生態城市理論和實踐,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緊縮城市開發模式、公交導向開發模式、社群驅動開發模式、自然環境開發模式和綠色技術開發模式。

所謂緊縮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透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和土地功能混合使用規劃,輔之以城市公共交通政策的實行與社群生態化措施的推行,來減少資源的佔用與浪費,提高城市的活力,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公交導向,顧名思義就是透過發展公共交通減少人們對汽車的依賴,公共交通的發展也是緊縮模式的一個組成部分。

社群驅動模式的代表是日本的北九州島。日本是個地少人多、資源短缺的國家,所以日本人的生態危機意識也更強烈。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以減少垃圾、實現迴圈型社會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城市建設,提出了“某種產業產生的廢棄物為別的產業所利用,地區整體的廢棄物排放為零”的生態城市建設構想。這種模式主要是透過政府、企業和居民共同努力來治理環境汙染,克服公害,對於由於工業高速發展已經形成嚴重大氣汙染的城市非常有借鑑價值。

自然環境開發模式是指最大限度地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新加坡。要達到這種效果,往往要將城市生態系統網路化,將生態系統與市民休閒娛樂空間規劃緊密地結合起來,並且在城市中出現原生態化的生態飛地。

綠色技術開發模式利用大量綠色技術措施來達到城市生態的理想目標,如用綠色植被覆蓋城市空間和建築物表面,推廣建築節能技術材料,使用可迴圈材料、太陽能外牆板、中水和雨水的處理再利用設施、封閉式垃圾分類處理及熱能轉換設施等。這種模式就是將生態系統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用可再生綠色能源和生態化的建造技術。儘管由於造價的原因,這樣的住宅還無法普及,但這樣的實驗從建築層面為那些難以重新規劃的城市實現人工生態系統的改進提供了一種可能。

最震撼的探索在迪拜。迪拜以敢於“造夢”著稱,在生態城市的探索上也同樣如此。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市機場皇室專用航站樓對面的沙漠上最新規劃了世界上第一座理想中不靠能源驅動、不產生環境汙染的概念生態城市——Masdar城。

這是一座用錢堆出來的城市,所有最先進的綠色技術應有盡有。預計於2016年竣工的Masdar城中將沒有汽車,所有汽車都必須停放在小城之外。在城區內,配備了完善的交通網路,從任何一個地方出發到最近的交通網點和便利設施的距離都不超過200米,人們可以選擇步行、腳踏車和其他環保交通工具。城內電車是其中一種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設計中的公共電車無人駕駛,並且在半空中的軌道上行進。在城市發展戰略的制定中,規劃了與城市發展目標一致的科技研發、教育培訓、現代服務等生態產業。生態城內除了大量居民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