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股票市場如果某一天發生比較大的動盪,對整個世界金融市場都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2008年中國的股票市場有幾次大跌的時候,對倫敦市場、紐約市場都有很大的影響。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開盤之前,大家一定會關注紐約市場前一天收盤的情況,如果紐約市場收盤跌幅比較大,中國10次大概有8次都跟著跌得比較厲害。中國資本市場也是隨著整個國家經濟逐漸融入到世界經濟當中,這一點我們自己感覺到很明顯。
當然也有直接的,現在逐漸允許QFII,國外的投資者能夠逐漸來到中國來買股票,國內從原來100億美元的QFII額度現在已經上升到300億美元,這個數字可能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外國機構投資者也在打包中國的ETF,中國的老百姓也透過QFII的專案把美元資金打包出售到國外,在中國香港市場或者在其他的美國市場上進行投資。所以現在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逐漸融入進來。包括證券行業像中金公司,當時為了做試驗,摩根士丹利和建行進入中金公司,現在越來越多了,高盛也進來了,UBS也進來了,瑞信也進來了,德意志銀行業進來了,他們不僅僅進入到中國的商業銀行市場,已經陸續進入到中國投資銀行市場。由於有了這些外國或者合資的證券公司競爭,現在中國的證券公司,競爭的檔次迅速提高,我覺得這不是一件壞事。中國的證券公司要在管理體制、薪酬機制、後臺管理、風險控制等大型的背後支援系統向國外的證券公司學習,從中信證券角度來講,現在和其他大型的證券公司,特別是合資證券公司的競爭,使得中信證券的能力越來越強。所以越來越多的證券公司,無論中國的、境外的,都在中國進行競爭。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機構投資者越來越多(1)
基金在中國發展是非常快的,基金公司叫機構投資者。現在中國證券市場基本上大概念是一半一半,就是散戶一半、機構投資者一半,機構投資者越來越多了,市場份額逐漸在擴大。國內大概有100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幾百家基金,整個基金淨值的規模大概超過3萬億,10年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0年以前基金公司剛剛成立的時候規模很小,炒作的氣氛非常重。但是3萬億的規模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機構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上沒有那麼明顯,但是在一級市場是非常明顯的。有了大規模的機構投資者,才使得我們這麼大規模的國家大型企業變成這樣的公司。
當時很多人都說為什麼這麼好的公司都跑到外國上市了,比如像*、中國石油,為什麼不能在中國上市?當時我問*的老總,他說我自己也希望能回來,但是回來誰買得起*,一次性發行可能就200億,那時候中國發行一兩個億對市場影響都很大。他也說了,我記得當時*總理說要考慮進行*的單向收費,單向收費對老百姓肯定是好事,當時我記得這個訊息一傳出去,*在香港的股票大幅度暴跌,如果單向收費,肯定香港那邊的收費就沒有了,收益肯定就下來了,後來又闢謠說沒有這個事情。這種事情使我們自己感覺到能不能考慮逐漸讓更多的企業回國,當時所有的紅籌、藍籌,只能到國外上市,由於中國資本市場慢慢長大了,上市企業陸續回來。我們在2006年、2007年、2008年,大規模的都回來了,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石油,對國民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的企業陸續都回來了。我覺得在很大程度上,機構投資者起了很大的作用。
股份制改造以前,2001~2005年,當時中國的證券市場出現了很長一段時間熊市。那個時候每天的交易量大概也就是100億元人民幣。深圳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兩個市場加起來就100億元。現在每一天,如果要低於1 000億元,就感覺到市場已經是非常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