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成為皇帝的情報員和傳令官。
這樣改革以後,沒過多久,丞相權力就被內朝架空、接管了大半。
漢武帝在位後期,丞相的決策權逐漸被皇帝收走,丞相成了皇帝命令的執行者。
內朝、外朝制度到了東漢光武帝時期,又有變化。
光武帝改置尚書檯,自己親自管轄。
尚書檯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成為決策和執行機構。
至此,三公成為完完全全的榮譽虛職。
到了曹魏時期,魏文帝改“尚書檯”為“尚書省”,另設“中書省”,並掌機要。
這套機制發展到南北朝時,又多出一個“門下省”。
南北朝時,中書省負責制定政策;門下省負責審查中書省的議案;尚書省負責執行經皇帝同意的門下省決策。
這一系列體制變化,本質是皇帝削弱相權,並且一直在不斷演變之中。
南朝宋國朝廷體制就是三省制。
三省之上還有六個品秩更高的職務:太傅、太宰、太尉,司馬、司徒、司空。
——這六個職務都是榮譽性的,除非他們另兼具體部門首腦。
中書省是政策起草機構,長官稱中書令。
徐湛之就是中書令。不過他已被殺了。
門下省負責審查中書省的議案,長官稱侍中,一般置二人。
此時,門下省首席侍中是劉子業,另一人是江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江湛已被殺。
劉子業是三皇子、武陵王劉駿長子。劉劭派人把他“請”到皇宮。
尚書省負責執行皇帝決策,長官稱尚書令。
此時的尚書令是何尚之。他對皇家事務有自己想法,認為那是人家家務事。對皇帝、太子之爭,一向不予置評。
劉劭仍然留用他。
但尚書令之上,還有錄尚書事職位。通常由王公貴族擔任,是名副其實首宰。
自從劉義康失勢被黜,錄尚書事職位一直由江夏王劉義恭擔任。雖然他從不實際履職。
劉義恭是劉劭五叔,此時正在建康城。
劉劭便派張超過去,把叔父劉義恭和他的十二個兒子,一起“請”到皇宮來。
劉劭讓劉義恭跟在自己身邊,十二個堂兄弟全部住在皇宮裡,好吃好喝招待,就是不許他們離開。
二皇子、始興王劉濬也已過江,來到皇宮,與太子會合。
此時在京城建康的重要人物,還有一位:四皇子、南平王劉鑠。
他本來一直擔任豫州刺史,駐紮江北三大要津之一的壽陽。
前陣子,皇帝劉義隆下詔調他任淮南大都督,駐守盱眙。
但不知怎地,劉鑠離開壽陽到建康述職時,劉義隆忽然改任他為散騎常侍、領軍將軍,讓他替換太子劉劭駐守石頭城。
他劉鑠在壽陽時,自領一軍,一萬人。手下有幾大將軍,軍隊不少。
到建康述職時,他只帶了一千精兵。
所以,此刻駐守石頭城的劉鑠,身邊只有一千軍士。
皇宮裡發生的事,劉鑠自然清楚。
只是,只有一千軍士的他,可不敢對太子劉劭指手畫腳。
劉劭派人去請劉鑠入宮,後者只能乖乖就範。
京城裡的五品以上官員,重要的也被請到皇宮。
江夏王劉義恭,以首宰身份主持朝會,親自對王公貴族、臣子們宣佈:
因為對儲君人選有分歧,皇帝劉義隆遭到叛臣徐湛之、江湛謀害。
太子率軍平定叛亂,誅殺兩位逆賊。
太子劉劭繼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