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6部分

,火光將江水映照得如同血海一般。滾滾濃煙,沖天而起,那是一個不屈的靈魂在升騰,在奔突。

高山肅立,林濤哀吟,江水嗚咽。

第200師官兵圍著火堆整整守了一夜。

天亮以後,鄭庭芨親手將師長遺骨一一揀出,用白布包裹,裝進木匣。他泣不成聲,說:“師長,我沒能按你的遺言辦理後事,我對不起你呀!”

大顆大顆的淚珠,滾進未燼的餘灰中。

6月2日,倖存官兵終於透過中緬邊境的國境線,回到祖國。一踏上中國的土地,官兵們悲喜交集,難以自持。有人放聲歡呼,有人失聲痛哭。

在騰衝附近,部隊買來一口棺木,把師長的骨灰,連同木匣一起放進棺材,重新裝殮。

副師長高吉人率兵護送靈柩去昆明。

路過安寧縣時,靈柩停放在一位老華僑住所。出國前,途經安寧縣,戴安瀾也曾在這位華僑家裡借宿。

現在只見棺木在,不見故人回。這位七十高齡的老人止不住淚水橫流,不勝悲慼。他看見將軍棺木單薄,於心不忍,說:“戴將軍是國家功臣,為國捐軀,怎能讓他躺在這麼個侷促地方呢?”

這位耄耋老者獻出了為自己百年之後備下的壽木。此棺不僅質地好,而且碩大無比。高吉人謝過老人後,把裝有師長遺骸的那口小棺,裝入楠木大棺成殮。於是,戴安瀾的靈柩共有三層,開古今殯葬先例。最裡層是骨灰匣,中間是小棺,外層是大棺。外棺兩壁漆為絳色,兩端漆為硃紅。靈車兩側掛著戴安瀾四件血衣。莊嚴肅穆,悲天慟地。

戴安瀾的靈柩經過昆明、貴陽、桂林,最後運抵廣西全州,在第200師發祥地厝葬。

靈柩轉運每到一地,家家素燭鮮花,人人揮涕執紼。

在重慶的蔣介石獻贈輓詞,祭奠這員愛將:

“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勳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

在延安的**也撰寫輓詩,遙祭壯士英魂:“海鷗將軍千古: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回到中國的土地,回到親人的身邊,戴安瀾將軍,你可以安息了。

進入4月份,這裡出奇的熱,氣溫高達攝氏四十一二度,驕陽蒸烤下,森林起白煙,池塘冒熱氣,水牛吐白沫。路上,常常可以看見被曬死的牛或者行人。

緬甸的戰火比夏天的太陽更熾熱。中路,中國遠征軍第5軍同日軍第55、56師團浴血奮戰,天昏地暗。東路,第6軍與日軍第18師團拉鋸作戰,炮聲隆隆。西路,英軍與日軍第33師團反覆交火,一路狼煙。眾多的軍隊在搏鬥,眾多的火器在交鋒,懸浮在印度洋北岸的這小塊陸地快給踩塌了,炸崩了。

全緬甸,烈焰騰空,炮聲撼地,硝煙瀰漫,沸沸揚揚,簡直就是一口燒開了的鍋。

蔣介石這時正站在大鍋旁邊,手端一瓢水,心中猶豫:是把這瓢涼水澆下去呢,還是留著?

他想澆下去,把火壓住,又怕澆下去萬一壓不住火,反把這瓢水也蒸乾了。

緬甸戰場,中國已經投進了第5軍和第6軍。新編第2軍作為遠征軍預備隊,留在滇西。這是蔣介石節制緬甸戰場溫度的最後一盆涼水,輕易不能澆下去。3月16日,他曾有嚴令:

“新2軍軍決不能再開。新2軍主力不僅是遠征軍總預備隊,並且要兼顧昆明警備。”

直到同古失守,緬甸作戰陷入危局,蔣介石這才同意增調第66軍入緬參戰。

總司令一狠心,終於將最後一瓢涼水,澆進緬甸這口噗噗冒氣的滾水鍋。

3月18日,中國遠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