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就要層層上報,從知府到大理寺、刑部,最終才能確定。
但從上一次的經歷來看,上報的結果肯定是批准死刑。
楚歌倒是想救下這個叫阿雲的女子,至少免掉她的死罪,爭取個流放之類的刑罰,但從律例上來看,卻又完全找不到任何支撐。
所以他才突然想到,或許應該向王文川單獨請示一下。
張任俠此時是頗受王文川賞識的,兩人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王文川賞識張任俠的人品、性格與才能,此時讓他做光州的司法參軍,其實是存了為新法培養人才的想法。只要張任俠願意,王文川很快就會將他提拔起來。
而在光州擔任司法參軍的期間,張任俠也確實可以將光州這裡發生的一切事情直接上報,王文川也都會批覆。
歷史上,也正是因為王文川的這些行為,讓張任俠十分感動,並引為知己。
楚歌也不確定把這個難題拋給王文川是否就一定能有所變化,但至少可以試一試。如果王文川也沒反應,那就說明問題不是出在這個案子上。
想到這裡,楚歌把包括阿雲案在內的三件自己有所懷疑的案件給謄抄了一遍,寫上了自己的處置方案,並上報給了王文川。
……
遊戲中省略了無意義的等待時間,所以楚歌很快就收到了王文川的答覆。
而這個答覆,讓他既意外,又驚喜。
“另外兩個案件,王文川都表示了贊同,但唯獨阿雲案,他要我再斟酌一番!
“也就是說,這個阿雲案,確實有其他的處置方式?
“可是……王文川也沒說具體要援引哪條法律。
“只能我自己琢磨了……”
雖說仍舊沒什麼頭緒,但楚歌還是精神一振,因為王文川的回覆讓他確定了方向。
王文川的意思肯定是要改判的。
但此時楚歌需要解答兩個問題:第一是,為什麼要改判?
要知道王文川此時是參知政事,可以說是貴為宰執,他為什麼會對一個普通的少女殺人未遂的案件如此上心?
單純用樸素的同情心,似乎有點說不過去。
同情心肯定是一個方面,但肯定也有其他更重要的方面。
第二是,如何改判?
按照當時齊朝的律例,殺人未遂造成對方受傷的,就是判處絞刑,這是不可能更改的。
別說是張任俠了,就算是王文川或者是大理寺、刑部的人,也不可能硬是把法條給改了。
楚歌想來想去,有能力讓阿雲不死的人,只有一個。
那就是皇帝!
在古代社會,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而一個國家的法律,基本上也都是由皇帝來最終拍板的。
如果皇帝覺得一條法律不合適,那麼是有改動可能的。
然而,要讓皇帝直接為了阿雲改掉“殺人未遂處以絞刑”這一條,仍舊不太現實。
一方面,這條律法是齊朝一直都有的,也就是說齊朝從皇帝到大臣,基本上都認可這種處罰方式。皇帝沒有理由去改變這條法律。
另一方面,就算皇帝也對阿雲有所同情,但為了就一個平民百姓而改了齊朝的律法這種事情,他是幹不出來的。那會遭受很大的阻力。
楚歌一番分析之後,最終得出結論。
“能救阿雲的人,只有皇帝。
“但皇帝不可能直接改掉這條律法,因為阻力太大,他也沒有足夠的動機。
“那麼……如果是皇帝已經說過的話、頒佈過的詔書,與這條法律發生衝突呢?又或者,皇帝有足夠的動機,判阿雲不死呢?
“從王文川的反應來看,他這位宰執顯然是有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