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辦法都不好使。
大舉進攻虎牢關?
虎牢關是一座雄關,地勢十分顯要。它處於兩處黃土高坡的夾縫處,而梁軍固守不出,戰鬥力十分強悍。
想要硬啃,難度很高。
如果真的能硬啃下來,那歷史上竇建德也不會猶豫那麼久才動手。
而長時間的對峙僵持,顯然也是不行的。
因為從此時的情況來看,竇建德一方是後勤更加吃緊的一方。耗下去,本來就對梁軍有利。
更何況洛陽城本就及及可危,城裡都已經忍飢挨餓很長時間了,隨時都有可能陷落。如果等著等著,洛陽陷落了,那竇建德不是白跑一趟了嗎?
更別說此時竇建德軍中上下都認為十萬大軍打數千人是飛龍騎臉不可能輸,跑了老大遠是來決戰的,不是來虎牢關看風景的。
這樣消極的策略,恐怕很難服眾。
就在這時,一個謀士模樣的人說話了。
“臣以為,我軍應該率軍渡過黃河,攻取懷州河陽,而後越過太行山、進入上黨,而後走壺口、蒲津渡,便可收河東之地。
“此乃上策,有三利:一則入無人之境,師有萬全;二則拓土得兵;三則洛陽之圍自解。”
這次,李鴻運沒有立刻回應。
因為他知道,歷史上的一條十分重要的if線,此時擺在他的面前。
這個謀士模樣的人叫凌敬,而他的這番話也確確實實地記載在了史書上。
當時,竇建德的大軍來到虎牢關下,看到虎牢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倉促之間難以攻下,於是凌敬就獻了這樣一條計策。
這條計策,簡單來說就是,放棄虎牢關不打了,轉而走太行八陘之一的軹關陘,去打河東。
而後,再以河東為跳板,打關中,甚至直逼長安。
這個打法,倒是頗有圍魏救趙的風采。
後世很多人都因此而扼腕嘆息,認為竇建德因為沒有聽凌敬的計策,而喪失了爭霸的可能性。
但如果仔細考慮的話就會發現,這個辦法……其實問題也是很多的。
如果李鴻運沒有實現瞭解過相關的內容,那他此時可能會直接贊同凌敬說的話,並按照這個辦法來堅決地實施。
而在歷史上,竇建德本來確實要按照這個辦法去做了,但當時王世充的兩個使者也在軍中,又是到竇建德這裡日夜哭嚎,又是買通了竇建德手下的將領讓他們一致請戰,給竇建德製造了一種“我軍士氣正盛”的錯覺,這才讓他沒有采納凌敬的這個辦法。
而此時,李鴻運根據後人的諸多分析,撥開層層迷霧,總算是比當年的竇建德看得更加清楚。
他看著凌敬,問道:“此計甚好。但本王有三點疑問,還請先生解答。”
凌敬趕忙說道:“自然。”
李鴻運繼續問道:“第一,要過太行、入上黨,就要走軹關陘。而軹關陘之所以得名,正是因為它極其狹窄、最多隻能容納一輛兵車透過。
“也就是說,軹關陘的地勢,比虎牢關還要險要得多。
“我軍若是打不下虎牢關,又憑什麼打得下軹關?
“第二,梁軍已經先一步從太行拿下河內,河陽、懷州都在其中。足以見得秦王早就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河東的梁軍守軍必然戒備,不可能毫無防備。
“我十萬大軍興師動眾,想要隱藏蹤跡絕無可能。故而,梁軍也可以及時增援河東。
“所以還是那個問題,我軍打不下虎牢關,又憑什麼打得下軹關?
“第三,這條路要繞過太行山,距離比崤函古道要遠得多,而且還要透過軹關陘,大軍的後勤輜重如何保證?即便順利,恐怕等我們到上黨時,洛陽已經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