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6部分

實絞,餘多仍之。名實混淆,殊形轇轕。

遷徙原於唐之殺人移鄉,而定罪則異。律文沿用數條,然皆改為比流減半、徒二年,並不徙諸千里之外。惟條例於土蠻、瑤、僮、苗人仇殺劫擄及改土為流之土司有犯,將家口實行遷徙。然各有定地,亦不限千里也。

明之充軍,義主實邊,不盡與流刑相比附。清初裁撤邊衛,而仍沿充軍之名。後遂以附近、近邊、邊遠、極邊、煙瘴為五軍,且於滿流以上,為節級加等之用。附近二千里,近邊二千五百里,邊遠三千里,極邊、煙瘴俱四千裡。在京兵部定地,在外巡撫定地。雍正三年之律,第於十五布政司應發省分約略編定。乾隆三十七年,兵部根據邦政紀略,輯為五軍道里表,凡發配者,視表所列。然名為充軍,至配並不入營差操,第於每月朔望檢點,實與流犯無異。而滿流加附近、近邊道里,反由遠而近,司讞者每苦其紛歧,而又有發遣名目。初第發尚陽堡、寧古塔,或烏喇地方安插,後併發齊齊哈爾、黑龍江、三姓、喀爾喀、科布多,或各省駐防為奴。乾隆年間,新疆開闢,例又有發往伊犁、烏魯木齊、巴里坤各回城分別為奴種地者。鹹、同之際,新疆道梗,又復改發內地充軍。其制屢經變易,然軍遣止及其身。苟情節稍輕,尚得更赦放還。以視明之永遠軍戍,數世後猶句及本籍子孫者,大有間也。若文武職官犯徒以上,輕則軍臺效力,重則新疆當差。成案相沿,遂為定例。此又軍遣中之歧出者焉。

枷杻,本以羈獄囚。明代問刑條例,於本罪外或加以枷號,示戮辱也。清律犯罪免發遣條:“凡旗人犯罪,笞、杖各照數鞭責,軍、流、徒免發遣,分別枷號。徒一年者,枷號二十日,每等遞加五日。流二千里者,枷號五十日,每等亦遞加五日。充軍附近者,枷號七十日,近邊、沿海、邊外者八十日,極邊、煙瘴者九十日。”原立法之意,亦以旗人生則入檔,壯則充兵,鞏衛本根,未便離遠,有犯徒、流等罪,直以枷號代刑,強榦之義則然。然犯系寡廉鮮恥,則銷除旗檔,一律實發,不姑息也。若竊盜再犯加枷,初犯再犯計次加枷,犯奸加枷,賭博加枷,逃軍逃流加枷,暨一切敗檢逾閒、不顧行止者酌量加枷,則初無旗、民之別。康熙八年,部議囚禁人犯止用細鍊,不用長枷,而枷號遂專為行刑之用。其數初不過一月、二月、三月,後竟有論年或永遠枷號者。始制重者七十,輕者六十斤。乾隆五年,改定應枷人犯俱重二十五斤,然例尚有用百斤重枷者。嘉慶以降,重枷斷用三十五斤,而於四川、陝西、湖北、河南、山東、安徽、廣東等省匪徒,又有繫帶鐵桿石礅之例,亦一時創刑也。

刺字,古肉刑之一,律第嚴於賊盜。乃其後條例滋多,刺緣坐,刺兇犯,刺逃軍、逃流,刺外遣、改遣、改發。有刺事由者,有刺地方者,並有分刺滿、漢文字者。初刺右臂,次刺左臂,次刺右面、左面。大抵律多刺臂,例多刺面。若竊盜責充警跡,二三年無過,或緝獲強盜二名以上、竊盜三名以上,例又準其起除刺字,復為良民。蓋惡惡雖嚴,而亦未嘗不予以自新之路焉。

贖刑有三:一曰納贖,無力照律決配,有力照例納贖。二曰收贖,老幼廢疾、天文生及婦人折杖,照律收贖。三曰贖罪,官員正妻及例難的決,並婦人有力者,照例贖罪。收贖名曰律贖,原本唐律收贖。贖罪名為例贖,則明代所創行。順治修律,五刑不列贖銀數目。雍正三年,始將明律贖圖內應贖銀數斟酌修改,定為納贖諸例圖。然自康熙現行例定有承問官濫準納贖交部議處之條,而前明納贖及贖罪諸舊例又節經刪改,故律贖俱照舊援用,而例贖則多成具文。

其捐贖一項,順治十八年,有官員犯流徒籍沒認工贖罪例;康熙二十九年,有死罪現監人犯輸米邊口贖罪例;三十年,有軍流人犯捐贖例;三十四年,有通倉運米捐贖例;三十九年,有永定河工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