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章 西洋之行

【說回朱棣。】 神蹟中的畫面開始變換,藍色的海洋,望不到邊際的海面,遠方的岸線和島嶼…… 朱元璋揣測:這莫非是要講海洋的事情?海禁,商人? 而永樂十六年的朱棣則已經猜到了是什麼事情,他笑了:“三寶太監有大功也!” 【在這些傳統的事情之外,朱棣還進行了一項偉大的事業——航海。】 【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略者剿滅之,由是海清寧,番人仰賴者。】 【這句話說的便是永樂年間的官方航海活動,也就是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西洋航行的事件。】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再次抓住了那個關鍵詞:“太監?老四,你到底用了多少太監!” 唐朝,貞觀三年。 李世民以手支頤,聽著神蹟對下西洋的誇讚,不禁開始思考起出海來。海洋啊…… 【鄭和,也就是三寶太監,據考證,應當是在明軍攻打雲南的戰爭中被抓,後成為太監入宮,隨後跟隨朱棣到了北平。而他嶄露頭角的時間和其他朱棣重視的太監們一樣,都是在靖難之中。】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朱棣命正使鄭和率船隊出使西洋,鄭和船隊從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門楊帆,開始了他的下西洋之旅,也開始了明朝共計七次的下西洋之行。】 【明史記載,鄭和的艦隊共有各種船隻240多艘,載船員人。】 【而這240多艘船共包含五種船隻,其一是鄭和乘坐的旗艦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可容納艦員近千人,艦體廣闊,可以行馬;第二種是馬船,運載戰馬和草料;第三是糧船,用於儲藏糧食及日用品;第四是水船,用於儲存淡水;第五種是大小戰船,用於對外作戰。】 【依靠著這五種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又能協同合作的船隊,鄭和在海洋上堪稱是所向無敵。而大明的光輝也在這一次次航行中灑遍大洋南北。】 漢朝,元朔元年。 對於這些宏偉的船舶,漢武帝顯然很有興趣。 漢朝的造船水平實際上已經相當發達。例如樓船的製造,船體高大,上可起三層樓,這三層每層都有防禦敵人弓箭矢石進攻的女牆,同時開有射擊的視窗。而在水上作戰時,一次戰役就能出動樓船2000多艘,水軍20萬人。 劉徹本人對海洋航行和海貿更是極有興趣,先前他就在努力試圖促成穩定的海貿航線,如從山東沿岸經黃海通向朝鮮、日本,這既可以揚大漢國威,又可以給他帶來更多的金錢寶物。 而看到神蹟中明朝下西洋的龐大船隊,更是往他本就熊熊燃燒的野心上再添了一把火。 “來人,”他向身邊的侍從開口,“去傳樓船官和少府卿速速來見朕。” 他要建出更好的樓船,要訓練更好的水軍!不過,長安附近似乎沒有合適的地方,不若就在城外開鑿一個能夠承載水軍的湖泊把,就讓少府負責。不過,要不要再專門設立一個管理船舶的官職呢? 【第一次下西洋是永樂三年,途徑占城、爪哇等國。在航行的終點古裡,鄭和賜其國王誥命銀印,並起建碑亭,樹立石碑,“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 永樂五年九月二日,鄭和率船隊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還是永樂五年,這次遠航的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規模較小。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佈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鄭和、王景弘立《佈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永樂七年夏,鄭和船隊還朝。】 【第三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七年九月。鄭和從太倉劉家港啟航,敕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等國。永樂九年六月還朝。】 【第四次下西洋在永樂十年十一月,鄭和帶領船隊首次繞過阿拉伯半島,航行到了東非麻林迪(肯亞)。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國。】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鄭和第五次出行,並護送各國使者歸國,永樂十七年七月回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朱棣命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這也是在永樂年間的最後一次出海。】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明太宗朱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