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9章 風暴前夕

【而兄弟之間的鬥爭經過這一次事件後,愈發激烈。】 【武德七年秋天,突厥再次入侵關中,由突利可汗和頡利可汗帶隊。】 【面對匈奴的屢屢侵擾,以及唐朝此時並不十分強壯的情況,李淵開始召集朝臣商討究竟該如何處理突厥的問題。】 【於是有人建議:暫時打不過,咱們還跑不過嗎?】 【持有這一觀點的大臣認為,突厥之所以屢屢侵襲關中,就是因為長安富庶,他們是為了求財以及糧草。那麼只要我們把長安燒燬、不在此定都,突厥就不會再來關中侵襲了。】 【這倒也是個辦法。於是李淵就派中書侍郎宇文士及到終南山以南的樊州、鄧州巡視,找一個適合當做新都城的地方。】 【但終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一方法,蕭瑀等人就覺得此舉不妥,但畢竟李淵還沒有正式開口要遷都,他們這些大臣也不好直言反駁。】 【李世民也不認為遷都是個好方法,於是他站了出來婉言勸說李淵,並表示自己絕不會讓匈奴能夠威脅唐朝。】 漢朝初年。 劉邦活動了活動身體,換了個姿勢,思索道:“李淵選擇遷都,這本身只是一種選擇,倒沒什麼。但是,他選擇遷都的原因中,突厥佔比多大?而其他原因又佔比多大?” 畢竟此時的突厥確實看起來比較強大,而唐朝方才完成一統沒有幾年,此時發動一場全面戰爭並不是最好的時機。避禍這件事本身沒什麼。 但其實遷都本身確實不是最佳的選擇——在還有其他可能的前提下,長安終究還是有著不小的政治意義的;而且,還是那句話,唐朝一統不久,此時遷都是否會動搖國內的信心? 蕭何等人也認為遷都這個選擇並非最佳,而李淵確實也沒有真正遷都,只是考察地點、不遷也無所謂。但他能夠做出這樣的姿態,其中是否有關於朝堂勢力整頓、以及三個兒子爭鬥的原因也不好說。 劉邦嘆了口氣:“資訊還是不夠啊。”神蹟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具體說過李淵在基本統一、太子秦王爭鬥的時候做了什麼。 東漢,建安年間。 曹操眯了眯眼:“李世民就算不在乎遷都,只出於他的功績多為軍功,就不能支援遷都。” 他必須打!雖然沒有得到具體的資訊,但天策府既然能夠開府設官,再加上陝東道大行臺的屬官,可以推斷出李世民身邊應當聚集有一些開國時期的功臣。 這些人,也必然是支援不退縮、迎戰突厥的一員。 【李淵並沒有立刻被說服,相反,他對有人駁斥自己的命令很不高興,就派李世民帶著三十多個騎兵到關中巡視,讓他擬定擊退突厥的計劃。】 【大約李淵是想讓李世民看看唐朝的現狀,讓他認識到遷都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李世民並沒有改變想法,巡視完回來後,李世民依舊堅決上奏不可遷都,最終李淵還是打消了念頭。】 【隨後,就派遣李世民和李元吉去抵禦突厥,也就是五隴阪之戰,這一戰,雖然唐軍勢弱,但李世民透過突利可汗和頡利可汗之間的矛盾,打消了突厥繼續入侵唐朝的打算,暫時立下了盟約。】 【同時,各地的唐軍堅決抵抗並反擊匈奴,並且獲勝,也進一步打消了突厥想要入侵中原的想法。】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對於這次反間計的運用十分欣賞:“突利與頡利矛盾已久,唐太宗對於人心的把控實在高超,又神勇過人,才能讓突厥暫時退兵。” 知道突厥兩可汗互有矛盾的人並不少,但有多少人能夠制定出一個可行的、立刻見效的計劃,還敢於親自上陣實施? 想到此,趙匡胤就想起了遼國和定難五州,還有趙光義的種種操作。 不得不說,雖然趙光義這些事情都沒幹成,但他遇到的時機卻並不差。當時,定難五州難道不是一個挑動矛盾的好時機嗎?遼國固然皇太后能力高超,但也不是完完全全無機可乘。以及那個交趾…… 【面對李世民更加高漲的聲望,李建成和李元吉覺得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 【一次,李建成和李元吉邀請李世民到東宮夜宴,酒後李世民卻心口劇痛,吐血不止,陪同在側的淮安王李神通驚恐地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