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5章 借道於宋

唐朝,貞觀年間。 “借道於宋……”李世民對於蒙古的這個計劃不做評論,但是他對於宋朝的選擇頗為好奇。 金朝,對於宋朝來說,當然不是什麼好東西,雙方之間的仇恨遠勝山海,單單金朝當初搞出來的靖康之變,就讓雙方從根本上沒有什麼和解的可能——當然,這話不能說死,指不定就有那種腦子與眾不同的人呢? 但是,對於宋朝來說,蒙古難道就是什麼好選擇嗎? 蒙古的擴張慾望那完全就是赤裸裸的展現在所有人眼前,沒有分毫掩飾。有點眼睛的都能看出來,在金朝之後,蒙古對宋朝用兵就是遲早的事。 而且,蒙古還要比金朝更加強大,更有威脅。 所以,宋朝最好的選擇,此時實際上應當是保住金朝,讓他能繼續苟延殘喘,為自己增加一層雖然並不算牢固的屏障,給自己爭取到更多時間。 只不過,這件事情也不能是宋朝的一廂情願能做到的,也需要金朝的配合……金朝現如今的這些個君主,他們有這個想法嗎?有這個認知嗎?能夠接受這般的與宋朝之間的關係地位轉變嗎? 再有,金朝和宋朝之間的仇恨實在太大,宋朝能克服這些情緒,在此刻完全從理性角度思考嗎? 況且,還有蒙古。 “蒙古說是與宋朝聯合,借道於宋,但是實際上宋朝是否答應,對於他們而言也不算多麼重要。”房玄齡嘆道,窩闊臺已經制定下了計劃,還約定了會合時間,這難道是因為他確定宋朝一定會答應蒙古借道的要求嗎? 不,這是因為他的計劃就是如此,宋朝不答應,他們也未必就不會從宋朝境內“借道”。 【對於蒙古的意圖,宋朝中也有所預見。】 【宋朝對於蒙古是有一定的認知的,雖然他們並不完全清楚蒙古的政治體制、國家構造乃至軍中情況,但對於蒙古的威脅已經有了感觸——早在成吉思汗徹底統一蒙古諸部之前,宋朝就透過向金朝派遣的使節得到了一定訊息:“一弱虜滅,一強敵生,猶未足以為喜也。”】 【況且,宋朝歷史上並非沒有這方面的經驗,遼朝和金朝,就是極為相似的案例。】 【因此,對於蒙古攻打金朝宋朝要如何應對,宋朝朝中也分成了兩派: 一派認為,蒙古逐漸興起,這是比金朝更大的威脅。這時候應該保住金朝,讓金朝繼續頂住蒙古大軍,給宋朝組織戰備加強防守的時間; 另一派認為,金朝與宋朝有不共戴天之仇,蒙古南下,這正是報仇雪恨的大好機會,順便還能派兵北上收復一些失地;同時,指望金朝抵抗蒙古是不可靠的,大宋應該自己儘快壯大起來。】 【隨後,金朝依舊傲慢的態度,和對形勢的判斷不清,也徹底斬斷了宋朝和金朝聯絡的可能。】 【但正如第二派的觀點一般,即使宋朝決定趁著這個機會報仇,但也不打算和蒙古進行什麼深度聯合——特別是在太祖二十二年,成吉思汗派了一支軍隊南下,送了兩塊金牌到宋朝的四川制置司,又攻下階州(甘肅武都),包圍西和州(甘肅西和),以及武休關、七方關和仙人關三關後。】 【這一事件因發生在丁亥年,因而被稱為“丁亥之變”。】 【此後,宋朝對於聯合蒙古的態度愈發冷淡,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窩闊臺登位。】 宋朝,開寶年間。 趙光美緊緊盯著神蹟中大宋的每一個動向:“沒錯,這金國居然到了現在還看不清自己的處境,最終滅亡純屬活該!” 自從被戳破了大宋皇陵留在了金國領土中的事實後,趙光美對於金國的態度就愈發惡劣起來:“還有這個衛紹王,怪不得最終被廢了帝號,這樣的人也能登上金國國君之位,女真的氣數真是走到盡頭了。” 看到大宋的君臣都頭腦還算清楚,沒有想著去聯合蒙古,他的心就放鬆了不少:還好,還好,他們還是看出來了蒙古的威脅,知道了要加強自身力量的重要性。 當時大宋的君臣們由於沒有和蒙古展開正式來往,中間又隔著一個金國,因而不能及時瞭解到蒙古的各項訊息,但是他們這些看著神蹟的人知道啊!——那蒙古,已經在西邊擴張無數,對於中原也是沒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