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年。 朱瞻基翻出來宋史中幾人相關的記載,突然發現西路軍的監軍除了王侁,還有一個人,就是宋太宗趙光義的親信侯莫陳利用(姓侯莫陳,名利用),在擔任都監前他還是右監門衛將軍。 聯想到宋朝曾經發生過的都監誣陷戰死將領的事情,朱瞻基不由思維發散,這侯莫陳利用不會也摻了一腳、爭軍功吧? 不過,他看向自己記下的內容,不管和這個侯莫陳利用有沒有關係,都不重要了,畢竟他也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反而聖寵有加。 而單論剩下來的幾人,只有楊業一個北漢降將,還屢立戰功、威名赫赫,直把其他人顯得無甚光彩。而剩下的人都是宋朝自己的將領,不論究竟是太祖心腹還是太宗心腹;加上明顯沒有消失的爭搶軍功的風氣…… 朱棣看著他思索,便道:“宋朝開國就是依靠宋太祖的軍事集團,而五代遺留下來的驕兵和爭搶軍功的風氣並沒有消除,排擠楊業,一方面是爭搶軍功,一方面也有不同軍事集團的原因。” 【楊業事件發生的動機,有人說是一群人嫉賢妒能,也有人說是搶奪軍功,這二者其實可以合併起來。】 【此外,也有人提出來,之所以針對楊業,也有他是北漢降將出身、與宋朝自己的將領派系不和的原因。】 【而在此事中的重要人物、最高領導潘美,之所以屢次默許王侁等人的行為,大約也與以上幾個原因有關。】 【不過,後世朝代,也有人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自汙以自保。】 【持有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夫之和愛新覺羅·昭槤。】 【二人認為,宋太宗趙光義一直都很猜忌這些在太祖年間就功名累累的將領,為了保全自身,潘美故意放棄了楊業,扔掉了這份功勞,給自己新增了一個巨大的汙點,從而保住了自己,也讓自己離世後獲得了朝廷的高評價。】 派系鬥爭的說法大部分人比較接受,但對於後來這個“自汙以自保”的觀點,就有人看法不同了。 還有一部分人則是認為,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潘美拋棄了楊業是事實,導致楊業戰死的結果不能改變,因而他的罪過也無法消除。 也有人注意到了“愛新覺羅·昭槤”罪過名字——非漢人之姓氏,被神蹟列舉,也並不像議論一箇中原之外人物的口吻,難道此人是加入中原的外族?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神蹟現下的內容倒是對清王朝的眾人有些影響。 “愛新覺羅·昭槤”?姓愛新覺羅,這起碼是清朝的宗室子弟。 “汗阿瑪,我大清如今有這個人嗎?”太子率先開口問道。 康熙搖頭,表示自己沒有聽說過,隨後吩咐人去查一下。 若現在沒有此人,那就是後代子孫了。只不過,如果說是宗室,大清宗室沒有很明確的起名排序,所以也無從得知這究竟是第幾輩的子孫。 【班師回朝後,此次作戰失利的曹彬、米信等人也受到了處罰,其中,曹彬被貶為右驍衛上將軍,米信被貶為右屯衛大將軍。】 【經歷此次大敗,趙光義收復燕雲的野望消失了不少,也很擔憂遼朝趁勢攻宋,於是在邊境做出了部署:李繼隆為滄州都部署,楊重進為高陽關部署(河北高陽東),劉廷讓為瀛州兵馬都部署(河北河間),田重進為定州都部署,張齊賢知代州(山西代縣)。】 【那遼朝出兵了嗎?出兵了,目標正是瀛洲。】 【同年十一月,遼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西路軍由耶律休哥率領,東路軍由承天太后親自統領,在滹沱河北與西路軍會合,渡河以後直撲瀛州。】 【瀛洲守將劉廷讓(劉光義),也是一員老將,伐蜀、征討北漢都有他的身影。】 【發現遼軍逼近瀛洲,他迅速開始部署,交給了李繼隆一支精兵作為機動,隨時準備支援。】 【宋軍對即將到來的戰鬥做出了部署,遼軍同樣,也分出了一支精兵,去截斷宋軍的後路。而帶著機動部隊前去援助劉廷讓的李繼隆和滄州副都部署王杲就這麼被攔在了路上,最終沒有到達主戰場,而是退守樂壽。】(此處有爭議) 【而主戰場上,由於此次戰鬥在冬季,天氣極寒,宋軍拉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