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章 攻克長安

漢朝初年。 “提議起兵啊……”劉邦看著李世民的舉動,頗為讚賞。十幾歲的兒郎,卻能夠對時局有了準確的把握,還能足夠果斷、下定決心,多少經歷豐富的年長之人都做不到這些。 要麼,是根本把握不準情況,完全不知道應當如何做;要麼,是知道情況,但優柔寡斷、左右猶豫,生生浪費機會;還有的,果斷是果斷了,但卻是在向著錯誤的方向一路狂奔…… 他看著李世民,不由眼熱:這樣優秀的兒子,乃公怎麼就沒有呢? 同樣羨慕李淵有這麼一個兒子的,還有不少皇帝。 比如開皇年間的楊堅和獨孤伽羅,由於他們距離唐朝十分近,加上自己的兒子們都是那副樣子,夫妻二人更是十分心動。 【決定起兵後,李淵招募士兵、聯絡突厥和李密,保證了自己不受干擾。並定下了奪取關中,廢皇帝而立代王(楊侑)的目標。】 【六月十四,李淵在晉陽建大將軍府,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率左軍;以次子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率右軍;以四子李元吉為姑臧公,統率中軍。】 【七月初五,李淵親率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義師甲士三萬自太原揮兵南下,直指關中,而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 【面對李淵的兵鋒,留守長安的楊侑派出宋老生和屈突通阻擊。】 【此時,正值秋日,雨水不斷,行軍的道路泥濘不堪,而李淵軍隊的糧草也有些匱乏了。雪上加霜的是,此時還傳來了突厥將與劉武周乘虛掩襲晉陽的訊息。 而能夠帶來確切情況的劉文靜此時還在出使突厥,沒有回來。】 【於是李淵和眾人商討對策,裴寂等人認為此時情況不利,應當暫且回太原,以後再圖謀舉事。】 明朝,永樂年。 朱棣完全沉浸了進去,看到此處不由一拍大腿:“哎呀,這怎麼可以?這可不行,不行。”起兵造反,怎麼能夠說退就退?何況,現在才剛剛起兵,軍隊也才出太原不久,還沒打下多少功績就退兵,對後面的影響可不好。 就說他自己,當時他從還是北平的北京起兵靖難,隨後立刻就出兵攻打周邊,要是他當時說退就退了,恐怕現在墳頭草都幾米高了。 對於此時不能撤兵退回太原這件事,所有有親自造反經驗的開國皇帝們都是贊同的。 不說別的,現在秋雨連綿、道路泥濘導致難以行軍,難道以後就不會有其他問題嗎?況且,現在退回去了,隋朝的官員難道不會趁著這個時機做些什麼,加強自己、打擊敵人?現在退了,失去了這個機會,日後就不一定會不會有什麼機會了。 況且,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帶兵造反卻半路退縮,跟隨起兵計程車卒們也會產生動搖,士氣不利。 漢朝初年。 劉邦對撤軍也不贊同,不過,“關中啊,入主關中,這個目標很好。”雖然看起來隋朝時期的關中與他當年的關中已經不完全相同,但大致意義還是一樣的。 別的起義軍現在還在各個地方輾轉,李唐若是能夠搶先控制關中、都城,那可是領先了不止一步。 【當然,李淵最終沒有退兵,退了,可能就沒有日後的唐朝了。】 【得知李淵等人商議是否退兵之時,李世民極力勸阻:“\"本興大義以救蒼生,當須先入咸陽,號令天下。而如今,遇到一點困難就想著退軍,那跟隨我們一同起義的人恐怕就會直接潰散。而如果我們就想著守衛太原,那和普普通通的賊子又有什麼區別!”】 【李淵並沒有採納他的話,仍舊打算撤軍。】 【於是,李世民在帳外嚎啕大哭,哭聲很大,傳到了李淵的帳中。】 【李淵只能把李世民叫進來,問他為什麼哭,李世民趁機輸出觀點:“軍隊憑藉仁義起事,進戰則勝,退還必散……我哭,是因為死亡近在咫尺啊!”】 唐朝,貞觀三年。 面對神蹟中自己大哭不止的畫面,李世民面色坦然。 沒錯,朕確實是有時候喜歡哭,這有什麼?這不是大家、準確的說是他的心腹重臣和親近之人們都早已知曉的事實嗎? 反正,他哭也不是什麼虛偽矯飾、做作假意,他的感情都是真實無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