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2部分

林子軒來到北大,打聽沈叢文,因為稿紙上並沒有沈叢文的住址。

他沒有去找北大的老師,而是直接找學生打聽。

這種做法在後世是很難想象的,後世的北大至少有數萬名學生,細分為幾十個科系,就算是找到科系也不一定就能找到一名沒有在學校裡註冊的旁聽生。

但此時的北大隻有大概一千名學生,教職工不過百人。

學生可以直接到校長辦公室談事情,基本上做到了平等交流,風氣開放。

北京大學設為文學院,理學院和法學院三個學院,學校對學生的管理較為自由,課堂上的慣例是:來者不拒,去者不追。

換句話說就是愛聽就聽,不聽就走。

教授都很有性格,學校也沒有硬性的考核任務,他們不怎麼關心下面聽課的都是什麼人。

這就給旁聽者創造了極大的方便,因為都漠不相關,所以來去都沒人在意與過問,更不會有人盤查。

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學期,上課常在一起,哪些是選課的,哪些是來旁聽的,不知道;哪些是本校的,哪些不是,也不知道。

這種做法看似隨意散漫,卻體現了包容的精神,這才是大學應該有的樣子。

不是關起門來自己說是高等學府,那就真的高等了,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在北大的旁聽生中出現了很多出名的人物,他們是北大值得驕傲的資本。

林子軒來到了文學院,也就是北大有名的紅樓。

紅樓因為建築的主體用紅磚建成,紅瓦鋪頂而得名,始建於1916年,是北京大學的校部、文學院及圖書館的所在地。

紅樓為磚木結構建築。平面呈工字形,樓高四層,有半地下室。

半地下室設有印刷廠,《新潮》、《國民》、《每週評論》等新文學刊物就在地下室的紅樓印刷廠印製出版。

這裡還集中了新潮社、國民雜誌社、新文學研究會、哲學研究會等許多革新團體。

第一層為圖書館,第二層為行政辦公室, 第三、四層為教室。

林子軒看到北大圖書館。不由得想起了後世一個北大拖欠圖書管理員工資的事情。

這件事其實是個誤會,北大沒有拖欠圖書管理員工資,拖欠工資的事情發生在上海。

1924年,那位曾經的北大圖書管理員在上海擔任秘書,負責一些文書工作,月薪是120塊大洋,當時一起工作的邵力字和向警宇的月薪則為80塊大洋。

可能因為活動經費緊張,這筆工資就沒有落實。

林子軒剛上樓便碰到了在北大教書的周作仁,紅樓的第二層正是教師的休息室。

他昨天在北大的演講雖然還沒有刊登在報紙上。卻早已在北大傳開,特別是最後的那首詞更是廣為流傳,不少人甚至到大禮堂去參觀林子軒的筆跡。

那首《沁園春》算是出名了。

林子軒和周作仁閒聊幾句,表明來意,要找一位在這裡的旁聽生。

周作仁就找了一位自己的學生帶著林子軒到樓上的教室裡看看,他們這些教授不會去記學生的名字,除非是特別有才華的學生。

此時的沈叢文基礎差,還沒展現出自己的寫作才華。自然不會引起北大教授們的關注。

沈叢文在北大旁聽了大半年的時間,有不少人知道這麼個人。便指給了林子軒。

林子軒沒想到會這麼順利,他原本以為旁聽生不住校,或許不會被人熟知。

而且,沈叢文怕是還要掙生活費,不一定每日都在北大聽課,想要找到需要費一番周折。

想不到沈叢文正在聽北大教授馬優漁講授的音韻學。馬優漁是古文大家章泰炎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