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以一個省的區域來實施,只能在某一個地區、某一個城市,甚至某一家企業來實施,失敗的代價都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
虞罡秋問道:“如果讓你主持一個省的國企改革,你認為可以完全按照三機部的方式來進行嗎?”
郭拙誠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過來問道:“你覺得呢?”
如果是別人這麼反問,可以說是太沒禮貌,太高調了。領導問你話,你老實回答就是,哪有反過來反問領導的?虞罡秋卻不以為然,覺得他這麼問倒是符合他的性格,也符合當前討論的氛圍,比只老老實實回答還適合得多,如果兩人擺出一個領導問,一個部下答,則這場談論似的談話就進行不下去了,就無法解決自己心中的一些疑惑。他聽了郭拙誠的問話,搖頭道:“很難,雖然你在三機部的改革很成功,裡面也有不少成功的經驗,但如果憑此進行推廣的話,有很多制約因素。你當時的機遇好,為了解決了很多問題。”
郭拙誠說道:“是的。我當時在三機部對國企進行改革的時候遇到了很好的機會,兩伊戰爭將我們這些軍工廠的庫存產品全部賣光,生產的新產品還沒有開始生產,產品就已經賣出去了,加上軍工產品的利潤豐厚,自然就減少了很多麻煩。俗話說手中有糧,幹啥事也不慌。我手頭有錢當然也敢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唯一的難點就是那些家屬工廠,那些依附在工廠的學校、醫院不願意離開,都想在這棵大樹下乘涼,這得做很多思想工作勸他們割開,透過稅收的方式將資金交給地方,讓他們願意接受這些。”
郭拙誠接著說道:“可是,現在的情況很不同了,這些地方國營企業不但沒有人來收購他們的庫存產品,就是新產品要推銷出去也很難。資金難以回籠,更拿不出太多的資金進行改革,這才是最大的難點。”
虞罡秋也說道:“這些企業困難,並不說明依附在這起企業上的附屬工廠、學校、醫院就願意離開企業,相反他們因為地方上不願意接收這些‘負擔’而不想離開,地方上沒有收到稅收,自然也不像接受軍工企業那麼爽快,心裡非常不情願,對這些過來的人自然沒有什麼好態度。而且,這些企業只要沒有破產,只要沒有倒閉,他們就心存僥倖,就願意死守在企業這裡,與周圍的企業和城鎮居民相比,他們的待遇還是不錯的,再說,大家都相信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誰也不相信國家會讓一個大型企業倒閉。”
郭拙誠說道:“是啊,國企的改革真的困難重重,誰也不敢說自己有絕對的把握。不過,現在我們還是有一個便利條件,那就是我們動手早,我們的企業還遠沒有達到蘇聯國企那麼困難的程度,而且現在三機部所屬企業的改革在先,讓不少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感情的阻力因此而減少了不少。
除了這個時間因素,我們還有一個有利條件就是現在國內對產品的需求很旺盛,特別是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產品需求量很大,我們很多困難企業可以趁機轉型,生產一些民用產品,生產輕工產品,這些產品一般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能夠安置很多工人,這樣一來,我們就不用過於擔心工人失業的問題。
可以說,現在對國企改革正是時候,如果等到民間企業一哄而起將輕工產品市場、民用品市場給佔據了,那麼國企改革就困難多了,轉型更是難上加難,你都不知道生產什麼好,不知道轉型之後會不會比現在更慘。”
雖然郭拙誠知道中央領導安排自己父親去龍江省主管全面工作,但其重點是主管龍江省的國企改革,應該在領導面前多說困難,多強調改革的艱難,這樣的話對父親今後的工作有好處,可以讓父親立於不敗之地:如果改革成功了,說明他有魄力、有能力,功勞巨大,戰績輝煌。如果失敗了,說明改革的困難很大,不是他不努力,而是客觀原因,實在不是人力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