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帶刀的只有:軍人、警察管、大禮服著用者(我想應該是身份比較顯赫的人,就好像之前商人不允許帶刀,但是豪商卻可以帶兩尺以下的刀)一樣吧。明治28年,大日本武德會建立,這個時候,大日本武德會統合各個流派,規定打擊、突擊的部位,及一些技術的整合和規範,“劍道”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大正元年,“大日本帝國劍道型”制定完成,後經過兩次的改革和完善,形成現在的樣子。
昭和16年,劍道作為國民學校的必修專案。
昭和20年,終戰之後,武道全面禁止,佔領軍進入,大日本武德會解散。其中很多劍術大師作為戰犯被捕。但是擁有強大政治背景的中山博道先生(戶山流的開祖之一)平安無事。
昭和22年劍道再開,這裡有個小的故事,就是東久迷捻彥去拜訪佔領軍的總司令,提出要武道再開,理由是“貴國擁有能瞬間摧毀一座城市的武器,難道還懼怕拿著竹劍的百姓?”
昭和27年全劍聯建立。28年的時候比賽及規則重新制定。32年開始實行新的段位認定。
昭和50年,劍道的理念制定。
平成元年,學校的格鬥技練習場地被叫做”道場“的法案透過。
7年,現行的劍道比賽規則確立。
21年現在,稱號及段位的審查規定實行。劍道的有效打擊部位為面部(包括正面、左右面)剌喉部、腹部(左右腹)手部(左右手腕)以上均為身體等要害部位。事實上劍技只是一種手段,雙方出手前的對峙;則是心對心的交戰,因此,欣賞和觀看劍道可從外在的技術和內在的心理兩方面來看。就技術方面,動作俐落姿勢優美,氣勢及精神飽滿,顯現強而有活力的表現。就心理方面而言,觀看其臨場情緒表現是冷靜或浮躁,交戰中是否能有敏銳正確的判斷力,如何採取妥適的因應對策,如“先發制人”、“以逸待勞”或“反擊致勝”的戰術運用等,便可看出習劍者的智慧與修練。
劍道、空手道和柔道被稱作是日本大和民族精神的三寶。
空手道的發祥地是歷史上的琉球王國(今琉球群島),其起源眾說紛紜。其中,最為學術界所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是,空手道起源於中國武術。1392年,琉球國中山王察度遣使向中國明朝朝貢。明洪武帝派遣閩人三十六姓赴琉球。這些中國移民在那霸港附近建立了久米村,將中國的先進技術帶到了琉球。中國拳法也在此時被帶往了琉球,結合了當地的格鬥術琉球手,發展成今日空手道的原型唐手。這種說法即“久米三十六姓輸入說”。
然而有人對此說產生質疑,指出明朝初期中國拳法尚未發達,唐手是在明朝中後葉時期傳入琉球的。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將琉球變成其附庸國,並對琉球實行禁武政策。當地人為了反抗薩摩的壓迫,從中國人處學習了中國拳法,並與當地的打鬥術琉球手相結合,形成了唐手。最初,這門武術被稱為琉球手。而唐手這一名稱最早出現於19世紀初。當時,琉球著名的武術家佐久川寬賀遠渡重洋,至清朝學習中國武術,並將其帶回琉球。因遠赴中國留學,佐久川深受中國武術的影響,被人稱為“唐手佐久川”。“唐手”在這裡是指來自中國的徒手格鬥術的意思。佐久川寬賀將中國武術與琉球手結合,最終使琉球手深受了中國拳法的影響,形成了唐手。
柔道則是日本的國技。
柔道在日語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溫柔的方式”。柔道部分起源於一種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鬥的技術:柔術。柔道透過把對手摔倒在地而贏得比賽,它是奧運會比賽中唯一的允許使用窒息或扭脫關節等手段來制服對手的專案。柔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