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如約將賣羊所得的三分之一分給了朝英和朝益兄弟。
芮光和他媳婦穀雨在入秋之後不久就來了鄧家莊,同時還帶來了秦大管家的信,信裡介紹了福州茶山如今的情形,提及雖然一開始遇到了困難,但目前茶山已經步入正軌,各處都井井有條,從晉州帶過去的人也都安排妥當,今後茶山的茶葉生意一部分和大茶商合作,銷往京城,另一部分則透過自家的茶行賣給西北的商人。芮光也直言道茶行的生意不錯,自家的茶葉很受邊貿商人的歡迎。
從來沒有外行領導內行的,何況溫華也相信秦大管家的安排,因此她也就不再多問,只問了問芮光他們在此地的生活。
芮光和秦池一個主內,一個主外,他負責絳縣的茶行,而秦池則在外面聯絡各地客商,芮光說最近他們搬了家,和秦池一家租住在茶行后街的一座院子裡。
這次芮光過來的主要目的是請溫華和他們一起回縣城過冬,畢竟鄉下房子破,冬天又冷,實在沒什麼好待的,萬一有個咳嗽頭疼的,連看病都不方便。但是溫華此時又如何能跟著他們離開?如今小嬰兒仍在朝英家養著,宋氏和她幾乎是一天三次的往那邊跑,如果她走了,宋氏又怎麼忙得過來?
芮光見勸不動她,只好回去了,沒過幾天便送來了一車的過冬用品,有給宋氏的皮褥子,還有幾床棉褥子和加厚的棉被,四套素色的冬服,十斤棉花,甚至還有兩簍木炭和一大罐的燈油。此外他還向溫華提出想幫著宋氏家裡盤火炕,芮光雖是好意,然而這裡畢竟是宋氏的家,於是她婉言拒絕了。
最讓溫華滿意的就是這一次芮光給她帶來了一些書,她之前曾經提出過讓芮光有空的時候幫她“買幾本詩集和講史的書”,然而有一件事她不明白——在這裡“一本書”的意思其實是“一套書”,芮光以前做過幾年書童自然是知道的,雖然有些詫異三姑娘怎麼突然要這麼多書,但他還是買來了一套《史記》和一套二十年前修訂的《通史》,一套《千詩集》,因為溫華曾經給他看過平羽抄寫的《詩三百》,他索性將現今的儒家經典也搬了一套過來——他從前見過老爺給三姑娘列的書單,裡面就有這幾本,雖不要求三姑娘都能通讀,可對於識字懂禮卻很有幫助。
讓他意外又欣慰的是三姑娘竟主動要求看書,要知道從前光是哄著三姑娘識字就費了不知多少心思呢!瞧見三姑娘驚奇地打量著這些書,他笑著解釋道,“以前老爺還在世的時候就歡喜三姑娘識字,說別家的姑娘哪個也比不上咱們姑娘呢。當初老爺書樓裡可是有著近萬冊書呢,現在這些看上去似乎很多,其實不過是九牛一毛。”
溫華把一隻長條樟木箱收拾出來專門放書,這種木頭據說可以防蟲,也不知管不管用,箱子安置在炕櫥上面,方便隨取隨用又不至於被人隨便翻看。
自此以後,溫華把每天下午練字的時間減半,省下來的時間就用來看書,因為她以前看過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所以這一次還是從《史記》開始看——如果真的存在歷史差異也能很快發現。就這樣每天看一些,看的同時訓練自己思索,有什麼想法就用細筆寫在一個她親手裝訂的本子上。
平羽無意間看到她所寫的一些筆記,一開始還對她的字嗤之以鼻,待看了兩篇以後才驚訝的發現原來溫華有這麼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於是一發不可收拾,每天察看溫華的筆記就成了平羽的重要功課,每天晚飯後則是兩人辯論的時間,有時朝英和朝益也會加入進來。他們都是受的正統的儒家教育,而溫華曾經接觸過的世界則更為廣大,這並不是說她的見解就一定比傳統思想要來得精深,但是她的思考角度卻可以給接收正統儒家教育的平羽他們一些獨特的啟發。
自從鄧知仁回來以後,朝英朝益的活計輕省了許多,但是也只有那麼幾天而已,之後鄧知仁就經常往外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