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6部分

8戰鬥機,還有很多技術超過了德國空軍的福克e3戰鬥機。

比如副翼問題。作為飛機重要氣動控制面之一的副翼,也是在世界大戰期間逐漸發展的。當時的設計思想非常單純,目的就是要滾轉更快,副翼就要更大。但實際上,這種大型副翼偏轉時嚴重破壞了翼型。

中華帝國透過風洞試驗得出資料表明,副翼的滾轉力矩並不如想象中那麼大,卻改變了飛機的阻力分佈,使得飛行員壓桿時,飛機首先產生偏航運動,然後才產生滾轉運動。另一方面,大的副翼需要的橫向操縱力矩也大。而當時的飛機往往在縱向和航向都是靜不穩定的,操縱力矩極小。三軸控制力矩的不平衡,給飛行員操縱帶來極大困難。

f17戰鬥機的另外一個巨大優勢就是發動機了,這幾乎是代表中華帝國目前最高的航空工業技術水平,直接甩開德國人一條街。

世界大戰之後,中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都重視航空工業,於是就在航空發動機方面展開了競爭。

在其他國家看來,中華帝國和德國都是發動機研製方面的領頭羊。

其中德意志帝國在轉缸式發動機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中華帝國則一直在直列式液冷和氣冷發動機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發動機螺旋槳方面,就算是德國人,也主要採用中華帝國發明的分層木製結構螺旋槳。目前全世界發動機發展的重點是提高功率重量比和可靠性。德意志帝國的轉缸式發動機散熱效率高,重量輕,在世界大戰期間得到迅速發展。但由於所有氣缸繞軸旋轉,會產生極大的陀螺力矩,嚴重影響飛機操縱。因此在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方要求更換髮動機,在福克e3戰鬥機上面使用的發動機,則是德意志帝國模仿中華帝國的直列式液冷發動機,不過德國的航空發動機畢竟起步晚,只能照抄中華帝國現有的技術。

相反,中華帝國那相對笨重的直列式發動機,儘管存在區域性過熱問題,但卻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尤其是如今將液冷更換成氣冷,將成為此後數十年間活塞式發動機的主流。

不過,中華帝國的戰鬥機,相對於德意志帝國的戰鬥機而言,最大的技術優勢卻是縫翼和開縫襟翼技術

早在世界大戰期間,中華帝國科學院航空實驗室和風洞實驗室就分別發現了縫翼增升效應。即透過在機翼前緣開縫,可以增大機翼的失速迎角和機翼最大升力係數。

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第二年,縫翼技術便首次在風洞試驗模型上面得到了應用。當時這個設計主要是用於推遲翼尖失速、改善飛機的尾旋特性。後來經過不斷改良成翼尖縫翼形式,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使得該機具有良好的低速機動效能。

不過當時李衛國認為這項技術將改變戰鬥機的史程序,所以下旨封存了這項發現和在戰鬥機模型風洞試驗的相關資料,直到如今交給中華帝國空軍,用在了f17戰鬥機和f18戰鬥機上面。

實際上,這種襟翼和當時常用的簡單襟翼相比,增升效能更好,有助於大幅改善飛機的起降效能。當然,結構複雜性和重量也相應增大了。

為此,帝國科學院專門成立了減阻研究專案,研究人員在試驗時發現了層流附面層。這種附面層摩擦阻力最小,正是設計人員期望達到的理想效果。但由於製造工藝上的限制要求機翼絕對光滑,沒有粗糙度和彎曲度,這一要求即使在二十一世紀也是難以實現的理想化的層流附面層此後數十年間一直未能實現。

被李衛國否決後,帝國科學院也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很快透過對飛機阻力的研究,當時的設計人員逐漸形成兩個流派。一方認為:為減阻所進行的改進工作,必然導致飛機重量的增大,從而抵消了減阻所帶來的氣動上的收益,因此減阻設計並無必要這導致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