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來的,你所處的四周都是鏡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如果你討厭一個人,就會看到他許多缺點,然而那個人在一百個不同的人眼中,他就會是一百個不同的樣子。

外面的世界都只是一個外緣,都只是一面鏡子,反射出我們內在的因——生命裡的許多經驗。如果我們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想有一個更高可能性的自己,首先要接受“我是一切的根源”這樣的觀念,停止要求外在世界來符合我們的需要,把所有曾經浪費過的那些精力,用回到自己身上。

停下腳步,去覺察一下自己生命裡所有的模式、潛意識和在成長過程中所學會的一些方式。那些都是幼小時候所學的,都是內心裡無形的繩索,當我們重新覺察後,也可以重新再做選擇,這是改變的開始,也是潛能開發的第一步,而重點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是一切的根源(5)

我想當我們的內在發生改變時,我們也將會看到不同的世界,因而我們將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反應,從而創造出不同的結果,同時生命也將因此而改變。

當然,“覺察”並不是理論,它必須要下許多工夫,去和更寬廣的世界接觸。我們將會在下一章裡更詳細地討論這個主題。

txt小說上傳分享

覺察與覺醒(1)

一個覺醒的人,他的名字就叫佛

一尊迷失的佛,他的名字就叫人

瞭解“我是一切的根源”以後,接著就要踏入生命潛能之旅最重要的課題——覺察。覺察有兩種形態:一是Insight,我譯為“洞察”;另一種是Awareness,我譯為“覺醒”。

洞察是一種頓悟、一種很客觀的覺察,是一種“啊哈!”的經驗。人類本質存在一種想要從所有資訊裡,理解並整理出一個自己能夠了解、也能積極參與的世界,然後再去說明、解釋這個世界所有的現象。這樣的本能、這種瞭解與洞徹,我們稱為洞察,它是屬於理性的、頭腦的、思想的。

另一種是“覺醒”,它是一種復甦。換句話說,它是我們內在、面板以內的世界,也是情感的、感官的、情緒的世界。例如當身體感覺有一點疲倦,你就停下來開始“洞察”,尋找可能的原因,也許是三天前感冒還沒有復原,也許是這幾天的工作太累了,也許是昨夜沒睡好,所以現在感覺有點累。這是屬於頭腦層面的理解,我們就稱為“洞察”。而“覺醒”則是,當你覺得累的時候,在那一剎那,就全然去感覺那個“累”,與自己的“累”在一起,然後讓這個“累”佈滿全身的每塊肌肉、每個細胞,整個人或許會垮下來,甚至連一聲“我好累”都懶得說,整個人都被疲倦所席捲。這個時候你的“累”甦醒了,這就是“覺醒”,換句話說,它是伴隨著情感和感覺的一種覺察。

為了讓讀者更明白這兩者的差別,我們列舉兩位在自我成長和修行這條道路上知名的人物,就會更清楚知道它們有什麼不同。我認為釋迦牟尼與濟公是這兩個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釋迦牟尼是全然的洞察,他很客觀地觀照這個世界。洞察本身就是一個觀照,讓自己從事件中完全跳開,自己就是一個全然的觀照,客觀地看這個世界發生的所有事件,甚至包括髮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它是一種成熟的智慧,不帶任何判斷、不去分別是非、只是“如其所是”地看這個世界,看所有發生的一切。

自己本身不存在,跳開來看是洞察最明顯的一個特徵。而覺醒則剛好相反,例如濟公,他活在自己身上的每一個發生裡,和自己的情感、感覺全然在一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無論自己內在有什麼發生,都讓自己成為那樣的狀態。所以,在一般世俗的眼光看來,濟公就是“瘋癲”的代名詞。他緊隨著自己身上的每一個變化,他能全然的與變化在一起。他屬於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