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章 大周朝政時局

本章借鑑了不少資料,如果這其中有段句相似度較高,留言評論讓作者進行修改。

大週一統天下之後,太祖總結了群雄割據以來各國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機構,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大週中樞權力由三公行使: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

三公之的丞相居百官之首,掌佐天子,助理萬機。丞相一方面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手握封駁皇帝詔令和諫諍之權。另一方面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儲,賞功,罰罪等事,皆由皇帝委託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議,集議的結果由丞相領銜上奏於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決策定議。此時的丞相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相權的過大,為接接下來的武帝削弱相權,重用“尚書”留下伏筆。大司馬,為武將最高職,執掌軍事;御史大夫相當於副丞相,負責轉呈公卿奏事,監察、舉劾官吏等事務。是三公中地位最低的。

三公之下設九卿,九卿是指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機構。九卿的職權分別為:

太常:掌皇室宗廟禮儀:光祿勳:職掌宮殿門戶宿衛,兼侍從皇帝左右,宮中宿衛、侍從、傳達諸官如大夫、郎官、謁者等皆屬之;衛尉:帝的禁衛司令,掌皇帝所居未央宮禁衛,主管宮門屯駐衛士,專司晝夜巡警和檢查出入者之門籍;太僕:掌奧馬及全國軍政馬匹供應;廷尉:廷尉主管刑法和監獄以及審判案件;大鴻臚:掌少數民族君長、諸侯王、列侯的迎送、接待、安排朝會、封授、襲爵及奪爵削土之典禮;宗正:掌皇室宗親事務;大司農:掌全國糧草、賦稅;少府:掌天下山海地澤之稅,以供皇室之用,職掌帝室財政。

三公是大周朝政務官,九卿則為事務官、行政官。三公商議朝中政令,九卿則負責貫徹實施。從九卿的具體職能來看,九卿多負責皇室私家事務,並非完全的國家公務機構,這充分體現大周的家族性。三公九卿各有自己的府寺,以處理本職事務。處理過的政務彙報給丞相,丞相請皇帝裁決。

大週中期開始,相權逐漸膨脹,皇帝不得不開始對其加以限制和削弱。直到武帝時期,武帝透過由心腹近臣組成“中朝”來分割相權。將大周的權力中心從外朝轉移到內朝,逐漸架空了相權,導致曾經起著“助理萬機”作用的丞相,此時幾乎成為了陪襯。不僅如此,漢武帝時期開始重視任用原本作為皇帝私人秘書的“尚書”,處理重要政務,尚書曹隨之崛起。

到了大週中後期,丞相的職位已被“三公”取代。丞相改為大司徒,大司徒加上大司馬和史大夫合稱“三公”,這就是“三公並相”制度。

然而,在大周后期,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崛起於武帝時期的尚書曹,至此時已具有重要地位和權力。它成功奪取了三公的權利成為實際的宰相部門,三公幾乎成為虛設。雖置三公,事歸“中朝”,朝廷機構中設尚書檯,總攬行政權柄,丞相(大司徒)一職變成徒有其所的空街。然而尚書權重職卑,更方便皇帝將權力更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歐,這些改動為大周的發展埋下隱患——為大週末期外戚、宦官擴充套件勢力,干預朝政提供了條件。

大週末期,宦官專權外戚干政。宦官專權初始於靈帝時期。靈帝十歲即位,因為靈帝登基時年紀過小,他自己無法處理國家大事,所以國政往往掌握在太后手中,而太后當權又往往依賴於外戚,從而造成外戚專權的局面。

當皇帝長大成人後,自然想親政收權,而這必然形成與外戚之間的利益衝突。然而皇帝因幼長深宮,勢單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處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幫助皇帝取得大權,又會居功自傲,進而專權擅政。

外戚亂政,宦官當權,輪流進行。這導致靈帝之後的大周皇帝都是幼年登基,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