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峰會進行的4月1日、2日兩天組織大規模示威*,向參會的各國領導人表示不滿。這中間不但包括反全球化和反資本主義人士、環保主義者、反戰組織、失業人群,甚至還有這次金融危機發生後才出現的專門反銀行家的組織。他們聲稱,將在那兩天“全面佔領”倫敦金融城,幷包圍“資本主義怪獸的心臟——英格蘭銀行”。
英格蘭銀行近景
當然,現在還無法預計屆時抗議規模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倫敦警方將在峰會那兩天再次經受嚴峻考驗。對於作為東道主的布朗來說,雖然能以“言論自由”為藉口搪塞過去,但面子上終究還是掛不住。 。。
2、東道主破釜沉舟(2)
為以防不測,倫敦工商協會已向各會員公司發出警告,稱員工那兩天上班時最好不要穿西服打領帶,一些不必要的會議能取消就取消,因為反銀行家組織已表示,不排除在路上向銀行家發起人身攻擊的可能。金融城有銀行已開始考慮,那兩天讓員工在家工作。
3、德國“蘇秦”大打合縱牌
兩千年前中國人用的合縱連橫手段,如今在倫敦峰會的現場也被祭了出來。19、20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春季首腦峰會上,歐盟主要國家就參加G20倫敦峰會的立場進行了最後協調,一致同意把德法主張的加強國際金融體系監管作為倫敦峰會的工作重點。
德、法兩國在峰會上異常活躍,他們希望能夠促成整個歐洲“合作”,以便協力向美國討價。
早在這次經濟危機爆發不久,德國上下就普遍認為,此次經濟危機爆發從根本上說是由於美國對金融市場放松管制和國際金融市場間資本流動缺乏有效監管導致的,其他國家的經濟在這次危機中都成了美國經濟的陪葬品。所以德國政府很早就在不同場合反覆提出建立全新的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主張。由於08年11月二十國集團華盛頓峰會僅僅達成了一些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框架協議,因此希望都寄託在倫敦峰會上。
在09年2月22日柏林召開的G20峰會歐洲國家預備會上,德國總理默克爾以東道主身份成功說服歐洲國家同意了德國政府提出的以加強國際金融體系監管為主要內容的各項建議。
與會歐洲國家一致同意,必須對所有金融市場、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參與者實施全面的規制與監督,包括對沖基金、市場評級機構和其他私人金融服務提供者,無論其住所地在何處,均要接受全面的監管。一時間德國媒體對此大加報道,認為“默克爾的危機戰略說服了歐洲”,“德國促使歐洲國家並肩作戰”。
在歐盟春季峰會前,默克爾又聯合法國總統薩科齊向各國首腦發出了聯名信,尋求歐盟其他國家支援。最終德法的主張成為了歐盟國家在G20倫敦峰會上的統一立場。
德國政府的一系列努力,一方面鞏固了德國在歐盟中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也使歐盟國家這次能以統一的立場參加峰會。
德國政府深知,單靠一國的力量在和當前國際金融體系最大受益者的美國進行討價還價時是很難佔到便宜的。美國仍希望把協商經濟刺激政策作為峰會的主要內容,並還在試圖迴避各國要求加強金融監管的呼聲。
從更深層角度看,德國政府也有自己的戰略考量。這次危機重創了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各國紛紛意識到,改變目前的國際金融秩序的必要性。德國政府希望透過積極主動表達自己支援改革的聲音,來獲得未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的主動權,並藉此推動和參與新“遊戲規則”的制定,確保在未來的國際金融新秩序中德國利益的最大化。
此外,09年9月德國將要進行四年一度的大選。如果這次在G20峰會上能夠就加強國際金融體系監管取得一些實際進展,那麼對默克爾本人而言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