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

【一】

寵辱不驚,能否安天下

最近,老子的《道德經》又成了熱門話題,許多人都爭相解讀。有專家說,老子講的“寵辱不驚,貴大患若身”是告訴我們如何做到淡定,如何安於寵辱。這話雖然有一定道理,但若真要如此,恐怕天下難安。

先說說“寵辱不驚”。這裡的“寵辱”與“驚”,指的絕不是什麼黃金大獎、高帽子等好或不好的事,而是生活常態中的各種雞毛蒜皮、大紅大綠。每個人活在世上,都免不了會遇到這些。有些人遇到點好事就喜形於色,遇到點壞事就愁眉苦臉,這其實很正常。但如果每個人都“寵辱不驚”,生活會不會太乏味、太冷漠了?你遇到了值得開心的事兒,笑一笑;遇見了麻煩,嘆一嘆,這才是人生吧?

再說說“貴大患若身”。這話的大致意思是:我之所以有大的擔憂,是因為我把自身看得太重。這裡有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看重自己呢?當然不是說人人都該自戀,而是說,對自己有信心、有期待,這難道不是人之常情嗎?人總是要有一些自愛、自尊,才能夠支撐自己活下去啊。假如一個人連自己都不珍惜,這個世界還會有誰珍惜他呢?

由此看來,“寵辱不驚”與“貴大患若身”其實並不矛盾。關鍵在於如何定義“寵辱”與“身”。首先,“寵辱”絕不是簡單的褒貶;其次,“身”也不是無謂的身家性命。

讓我們換個角度看問題:如果每個人都不把自己的榮辱得失放在心上,都像老子所說的那樣寵辱不驚,那麼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呢?恐怕大家都成了面無表情的木頭人吧。所以,我覺得,“寵辱不驚”與“貴大患若身”其實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前者是針對個人情緒的調節與平衡;後者則更多地涉及到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

綜上所述,“寵辱不驚”和“貴大患若身”雖然都是老子的思想,但它們並不是相互矛盾的。相反,它們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人生需要平衡與調節,既要珍惜自己的情感與價值,也要懂得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起伏與變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寵辱不驚,安於天下。

【二】

寵辱不驚,天下可寄

在悠悠五千言的《道德經》中,老子用簡潔的文字,給我們講述了“寵辱不驚,貴大患若身”的道理。聽起來很深奧,其實翻譯過來就是: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覺得驚恐,把個人榮辱看得與自身一樣重要。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真的應該把寵辱看得這麼重嗎?

首先,我們來談談“寵辱若驚”。當然,這裡的“寵辱”不是指金銀珠寶、高官厚祿,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榮譽與屈辱。受到表揚或者有點成就,有些人就喜上眉梢,彷彿世界都為他喝彩;稍微碰個釘子,就開始懷疑人生,彷彿全世界都在與自己作對。這種“驚”其實不是好事。真正的強者,應當寵辱不驚。不是因為麻木,而是因為他們明白:讚美也好,批評也罷,都是外部因素,真正重要的是自己內心的強大與自足。

然後,我們再來聊聊“貴大患若身”。這裡的關鍵在於“身”,不是指肉體,而是指個人的名譽、地位等。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是因為他們真的怕死或者怕痛,而是怕名譽受損、地位不保。但老子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真正做到了寵辱不驚,那麼他還會害怕這些所謂的“大患”嗎?

所以,“寵辱不驚”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智慧。它告訴我們:不要讓外在的榮辱左右自己的內心,要學會在風雨中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堅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貴以身為天下”,也才能真正做到“愛以身為天下”。

最後,我想說:人生在世,寵辱都是過眼雲煙。真正重要的是內心的強大與自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寵辱不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