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以五千兵馬,擋多鐸十萬大軍,全賴吳淞之險,若棄此處,放北虜主力過河,北虜有騎兵之利,吾軍必不能敵。”李泰禎搖頭道:“若吾敗,指揮使亦有危險,不如以堅寨困守此地,為指揮使贏得一些時間!”
王彥雖被弘光朝廷封為忠義伯,但聖旨卻始終沒有傳入揚州,傳指之人,也隨著鎮江之敗,煙消雲散,所以王彥現在雖統兵數萬,卻依然只是個營指揮使而已。
胡為宗聽了李泰禎之言,便知道他已經存了必死之心,心中不禁一陣激盪,隨開口道:“將軍既然已經意決,為宗願隨將軍守寨,拖住北虜,以保揚州父老平安入浙。”
“如今,亦唯有死戰爾!”李泰禎看著黑暗中,駛過的清軍兵船,滿臉決然。
李泰禎部同清兵相比,力量太過懸殊,一旦多鐸全軍渡河,以二十比一的巨大優勢,明軍必然迅速失敗,所以李泰禎明知將要被清軍切斷後路,陷入包圍,卻依然決定堅守在吳淞江邊,以便多抵抗一些時間。
天明,東去的清軍兵船以不見蹤影,但李泰禎知道他們很快就會出現在營寨的後方,於是讓胡為宗守西面,而他則守東面,等後清兵迂迴之軍的到來。
卯時三刻,太陽冉冉升起,吳淞江西岸的清軍,率先渡河發動佯攻,意圖吸引明軍注意,以便李成棟部發動突襲。
江面上炮聲隆隆,看似激烈,但雙方卻都未盡全力,不多時,李成棟之軍果然摸到明軍背後,猛然衝擊,但卻迎面撞上一片彈雨,突襲瞬間變成強攻。
激戰一日,因為李泰禎早有防備,清兵依然為能破其營寨,多鐸只得含怒收兵。
次日多鐸再發兵,兩面夾攻,卻仍未破營,不禁大怒,令人縛最先退下陣來的張天福於帳前,張天福連忙求饒,但多鐸卻不予理會,怒曰:“屢敗之將,留汝何用?”隨令親衛,推出營門斬之。
一眾綠營將領見此,心中無不驚恐。
李泰禎接連與清軍大戰,五千兵馬已經摺損過半,但也擋住了清軍六日時間。
是夜,李泰禎謂胡為宗曰:“今已阻敵六日,明日便大功告成,為宗可於今夜帶領數百老卒出營,速去浙中同指揮使匯合,吾獨守此營,以盡全功!”
胡為宗卻曰:“豈有主將為副將留後耶?要走也是將軍走,為宗留下守營!”
二人俱不願離營,隨只得作罷。
天明後,清軍再次攻營,有張天福之鑑在前,綠營將領不敢不催兵死戰,李成棟部更是從福船上拆下數十門佛朗機火炮,炮轟明營。
苦戰數日的明寨終於被清軍攻破,李泰禎領百名殘兵突圍,被李成棟擋住去路,李成棟大聲喊道:“泰禎與吾,昔日皆興平伯帳下為將,今夫人與世子早降,泰禎何不降之,同吾等舊識,共立一番事業!”
“夫人之恩,吾只能來世再報,今吾奉命阻敵,是為大義,豈可降虜!”李泰禎聞言斷然拒絕道。
當下他便領殘兵,向李成棟衝去,揮刀死戰,人困馬乏,自知以無突圍可能,隨仰天長嘯道:“大丈夫在世,得以抗虜而死,幸也!”
不多時,李泰禎力竭,為清兵亂刀砍死,殘兵俱被李成棟俘虜。
後人有詩讚曰:
中華英雄士,泰禎願殺身。
臨危得將令,孤軍御胡夷。
血戰有七日,力竭終成仁。
至今吳淞口,猶吊漢將軍。
李泰禎戰死,胡為宗亦被清軍逼上絕路,他眼看身邊明軍越來越少,一路同殘兵從殺到吳淞江邊,最後同軍士盡投水中。
多鐸得聞攻破明軍大寨,心中頓時大喜,連忙渡江,入明寨,李成棟隨將所俘獲的百名明軍縛至。
多鐸問曰:“爾等降否?”
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