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相對來說就簡單多了,因為大容易打磨,只要鋼鐵質量過關,不炸膛就行。
朱翊鈞按照‘義大利炮’的外形開始設計炮管。長兩米五,直徑五厘米,厚度則需要不停的實驗才行。
比之弗朗基炮的體積,這個要略大一點點。
弗朗基炮長兩米三,口徑三厘米,重約三百斤。
朱翊鈞想著自己這個炮是使用精鋼打造的,應該會比弗朗基炮略重一些。
當然如果有不鏽鋼那就好了,可以造的更加小巧輕便,威力更大。
用製作槍管的辦法制作炮管,這個就需要非常大的槓槓幫忙了,人力無法壓得下去,當然要是有機械那就香了。
炮管前方三分之一處則是設計有一個齒輪。
左右兩邊分別有豎裝的齒輪條和幾個小齒輪,齒輪安裝在底座上後炮管便能左右上下移動,有點類似高射炮的設計。
當然最低只能放平無法將炮口朝下,最高大約四十五度角。
炮管尾部同樣採用翻蓋,不過更為簡單。
因為大炮你不能拉著他衝鋒,都是擺好地方射擊,直接將炮屁股設計成一道厚厚的圓形閘門就行。
炮彈的設計分為兩段,一段是用油紙包裹的帶有火繩的發射藥包。
彈頭是生鐵熔鑄的殼體,生鐵脆爆炸威力更大。
殼體底部留一個孔方便裝藥和插引線,內部做出一個螺旋紋將稍長的引線塞進去盤好。
測試引線長度和燃燒速度在引線上面用硃砂做好標記,一段為一個呼吸。
戰時按照需求將多餘的剪除就行,發射的時候需要同時點燃兩根引線。
底座朱翊鈞設計了四個輪,方便拉送火炮的同時運送幾發炮彈。
古代不是沒有四輪車,只不過沒有軸承轉向不方便,所以不怎麼普及。
如今朱翊鈞把軸承樣本給他們了,鑄造出來只是早晚的事。
放下手中的紙筆,朱翊鈞發現那群老頭又圍上來了,而且還多了幾顆腦袋,是戚繼光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