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責備他坐沒坐相,站沒站相;一旦他的成績不夠好,父親的指責更是鋪天蓋地。有一次他數學考了82分,其實那次題難,82分已是班裡的第三名,但因為第一名考了98分,所以父親就怪他不上進,得過且過,這恰恰是他最恨聽到的話。他說父親是家長作風,不曉得關心人,所以他無法與之親近。

另一個男生則是這樣回答我的問題的。他說他的父親似乎稍好些,是用一種“軟性教育”,即從不斥責他,只是源源不斷地關心他,他想要的東西,像隨身聽、手提電腦什麼的,父親都二話不說立即滿足。可他不認為父親是個理想的父親,因為他認為,理想的父親應當不把兒子當私有財產,不干涉兒子的選擇,而他的父親則明確表示要他將來專攻理工,當工程師,這是父親未竟的理想。可是兒子卻偏愛文科,夢想將來著書撰文,做個作家。

父親們忙忙碌碌做男人,做社會棟樑,兒女長大,對他們來說,快得像是一瞬間,實在是有點措手不及。

也許有一天,做父親的發現兒子的腳趾把球鞋頂破個洞,這才注意到,家裡那個見了他唯唯諾諾的男孩不見了,變成了一個處處違揹他意志的人。

聽聽父親們怎麼說也無妨吧?

我的一個熟人老章就深有感觸,一談起他15歲的兒子,他就一根接一根地抽菸,讓煙氣籠罩那張滄桑的臉。如今的孩子啊——他一開口就嘆息。他說他的兒子剛出生時又瘦又弱,看別人抱著又白又胖的孩子,他心頭別有一番心酸。於是,他拼命幹活掙錢,給兒子加強營養。如今,兒子與他一般高,初中生,一百多斤。從暖瓶那樣大養活到今天,花了多少心血!可是,兒子大了,心也大,告訴他左,他偏要右,父親的尊嚴受到挑戰不算,另外,還要“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白白走彎路碰釘子。父親急,兒子怨,鬧得不可開交。老章的兒子小章,在學校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據說在學校從未跟同學或老師紅過臉,在這世界上,他只跟父親老章是冤家對頭。

我曾去請教過一位對心理學頗有研究的朋友,恰巧,他也有個念中學的兒子。他聽了我的來意,只是笑笑,沒談理論,因為實際情況比書上寫的更復雜、棘手,況且,他近來也讓父子關係弄得焦頭爛額,所以,他只是苦笑笑,說:“此刻我也渴望當兒子,當父親太沉重。”

人在一生中,往往要經歷兩次重要的轉折,心理學稱之為反抗期:三四歲是頭一個反抗期,這主要是身體自主的反抗;而十四五歲則面臨第二個反抗期,它更為輝煌,因為那是一種要求精神生活自主的反抗。十四五歲,是個準公民,還未真正走上社會,家庭成了最重要的社會關係,而在家裡當家做主的父親便首當其衝,成為保守的力量和反抗的物件。

有個中學男生叫黃曉劍,個子不高,腿結實有力,愛踢足球,而且是個很出風頭的前鋒,但他總是因為踢球影響完成作業。父親一怒之下,跑到學校代他去足球隊辭職。為此,黃曉劍變成了一把鋒利的劍:他故意曠課去看球賽,而且一連幾次將錯就錯,作為對父親的報復。結果,父親暴跳如雷,兒子也不走運:球踢不成了,功課也拉下許多。父子關係當然很僵,搞得兩敗俱傷。

有什麼樣的經歷就有什麼樣的人,是生活造就了人。同樣,過來人的經驗和閱歷也侷限了他們去體會新一代的喜怒哀樂。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煩惱,都有各自特別想要的東西,比如黃曉劍,他不需要像父親那樣為學費犯愁,但他孤獨、生活乏味,他急於透過踢球證實自己的才能。

前幾年,西方有本很走紅的書,書名叫《打死父親》,當然,它並不是說肉體上消滅,而是指精神上、觀念上的完全更新。其實,一代比一代先進,一代比一代幸福,也正是人類的理想。再有,父親的舊觀念雖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