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出身:貴族家庭的榮耀與危機
在1405年的阿爾巴尼亞中部克魯亞,一個貴族家庭迎來了他們的第三個兒子——喬治·卡斯特里奧蒂。這個家庭,以其顯赫的地位和廣袤的土地,成為了阿爾巴尼亞不可忽視的力量。喬治的祖父保羅·卡斯特里奧蒂,原本是東北部哈斯區卡斯特里奧蒂村的小封建主,而他的父親吉昂·卡斯特里奧蒂,則透過不斷擴張勢力,將家族的領地擴充套件到了迪勃拉至地拉那的大片區域。
喬治的母親是一位塞爾維亞公主,這為他日後的抗爭事業增添了幾分複雜的色彩。他有著三個兄弟和五個姐妹,家族成員眾多,使得他在成長過程中既感受到了家族的溫暖,也意識到了貴族身份所帶來的責任與壓力。
二、為質時期:宮廷矚目與軍事才能的嶄露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強勢崛起,阿爾巴尼亞的貴族們紛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1410年,吉昂·卡斯特里奧蒂被迫臣服於奧斯曼帝國,並交出了長子斯塔尼什作為人質。儘管斯塔尼什後來得以釋放,但1423年,蘇丹穆拉德二世要求更大的保證,吉昂不得不再次交出包括喬治在內的三個兒子到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埃迪爾內作為人質。
在奧斯曼宮廷,喬治以其高大的身材和靈敏的頭腦迅速嶄露頭角。他不僅得到了宮廷的矚目,還被穆拉德二世要求改信伊斯蘭教,並進入近衛軍軍事學校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喬治在校期間表現優異,畢業時成績優良,為他日後的抗爭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426年,喬治曾短暫回到阿爾巴尼亞,參加了奧斯曼帝國與威尼斯、塞爾維亞的戰爭。他的出色表現引起了蘇丹的注意,並於1438年被任命為克魯亞的蘇巴什(長官)。1440年,他更是被授予了“阿納夫特魯·伊斯坎德·貝伊”(意為“阿爾巴尼亞的亞歷山大老爺”)的稱號,這個稱號後來成為了他最常用的名字——斯坎德培。
三、奮起抗爭:阿爾巴尼亞公國的復興
儘管斯坎德培在奧斯曼宮廷深得蘇丹信賴,但他始終未忘故土,與阿爾巴尼亞當地的貴族以及威尼斯共和國和拉古薩共和國等基督教國家暗中保持聯絡,尋找鬥爭的機會。1440年,他離開克魯亞,被任命為迪勃拉的桑扎克貝伊。在這裡,他繼續自己的事業,並同匈牙利王國、那不勒斯王國取得了聯絡,等待反抗奧斯曼帝國的時機。
1442年起,匈牙利大將亞諾什·匈雅提率軍進攻奧斯曼帝國,迫使蘇丹將大量兵力屯駐於多瑙河前線。阿爾巴尼亞的奧斯曼駐軍人數因此減少,為斯坎德培提供了絕佳的反抗時機。1443年11月,他率領300名阿爾巴尼亞騎兵返回迪勃拉,用一封偽造的書信騙開克魯亞城門,並在市民的支援下消滅了奧斯曼衛戍部隊。11月28日,斯坎德培在克魯亞公開放棄伊斯蘭教信仰,皈依天主教,並宣佈阿爾巴尼亞公國恢復獨立。
為了壯大抗擊奧斯曼軍隊的力量,斯坎德培決定聯合阿爾巴尼亞各地的王公。1444年3月2日,他聯合各地公爵在威尼斯控制下的萊什召開了大會,決議建立反對奧斯曼帝國的“阿爾巴尼亞聯盟”,並被推舉為統帥。這一聯盟的建立,被認為是阿爾巴尼亞同土耳其鬥爭中的重要轉折點,也是中世紀阿爾巴尼亞政治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四、屢挫強敵:阿爾巴尼亞軍隊的崛起與榮耀
斯坎德培熟悉土軍的優缺點,他致力於建立起一支有紀律的、訓練有素的、意志力頑強的阿爾巴尼亞新軍隊。經過他的不懈努力,1444年6月,阿爾巴尼亞軍隊已經擴充至8000至人,其中約3000人組成了斯坎德培的親衛部隊。這些軍隊主要由農民補充,武器則為傳統的馬刀、箭和標槍。
1444年6月,阿里帕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