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7章 腓特烈大帝如何將普魯士打造為歐洲強國

較強。腓特烈二世以精兵攻敵不備,輕而易舉地佔領了西里西亞。然而,奧地利得到了匈牙利的支援,腓特烈二世很快遭到奧匈聯軍的有力還擊。面對不利戰局,腓特烈二世背棄了法國、西班牙、巴伐利亞等盟國,於1742年單獨與奧地利媾和,暫時退出戰爭。

1744年,腓特烈二世再次發動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這一次,他依然採取突襲戰術,迅速佔領了西里西亞的部分地區。然而,奧地利再次得到匈牙利和其他盟國的支援,腓特烈二世再次面臨強大的對手。1745年,腓特烈二世重演了單獨議和的故伎,與奧地利簽訂和約。根據和約,普魯士獲得了土地肥沃、具有發展工業優越條件的西里西亞省,但作為交換,普魯士承認瑪麗亞·特蕾莎的丈夫洛林大公爵弗朗茨·斯特凡(即弗朗茨一世)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儘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直到1748年才正式結束,但腓特烈二世的普魯士王國早在1745年就退出了戰爭,作壁上觀。這一時期為腓特烈贏得了寶貴的十年和平建設時期。在這十年裡,腓特烈不僅繼續整軍經武,還大力發展經濟,為未來的七年戰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鼓勵工商業的發展,改善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生產力。同時,他還加強了國家的行政管理,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這些措施不僅增強了普魯士的國力,還為腓特烈二世贏得了“開明君主”的美譽。

腓特烈二世的這些努力為普魯士在歐洲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時,普魯士已經是一個軍事和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能夠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中保持獨立和強大。

三、七年戰爭

18世紀50年代,普魯士的外交形勢變得愈發嚴峻。腓特烈二世與英國締結了《白 廳 條 約》,承諾保護英王在德意志的漢諾威領土不受侵犯,並以武力“對付侵犯德意志領土完整的任何國家”。這一舉動極大地觸怒了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法國。與此同時,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莎一直懷有收復西里西亞的野心,她的首相考尼茨-裡特貝格親王成功地聯合了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逐漸給普魯士的脖子套上了外交絞索。

腓特烈二世意識到形勢的嚴重性,決定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1756年8月,他率軍進攻薩克森和波希米亞,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爆發。普魯士軍隊來勢洶洶,迅速取得了初期的勝利,打得奧地利措手不及。1757年5月的布拉格戰役中,奧地利軍隊遭受了重大損失,普魯士的軍事優勢似乎不可動搖。

然而,隨著戰爭的深入,普魯士的局勢逐漸惡化。1759年,奧地利在盟軍的支援下,特別是在庫涅爾斯道夫戰役中,給腓特烈二世的軍隊帶來了沉重打擊。普魯士軍隊損失慘重,將領戰死者近百名,被擒者數十名,首都柏林一度被俄軍佔領。普魯士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腓特烈二世的軍事天才似乎也難以扭轉戰局。

1762年1月,正當普魯士軍隊四面受敵、瀕臨絕境之際,俄國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突然去世。繼位者彼得三世是腓特烈二世的狂熱崇拜者,他立即改變了俄國的外交政策,下令俄軍撤退,並與普魯士簽訂了同盟條約。這一突如其來的轉機為腓特烈二世解了燃眉之急,使普魯士得以喘息並重新組織力量。

1763年2月15日,奧地利、普魯士和薩克森三國在胡貝圖斯堡簽署了《胡貝圖斯堡和約》。根據條約,普魯士對西里西亞的所有權得到了確認,這不僅鞏固了普魯士在中歐的強權地位,還使腓特烈二世的軍事才能和個人榮譽達到了頂峰。腓特烈二世因此被尊稱為“腓特烈大帝”,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歐洲廣受讚譽。

《胡貝圖斯堡和約》的簽訂不僅標誌著七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