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崇拜。但基督教隨著它的發展也像許多其他宗教一樣,逐漸走上了偶像崇拜的道路。聖像和聖人遺骨被修道院供奉起來,愚昧的群眾認為對聖像的頂禮膜拜可以使自己趨利避害,這帶給了修道院滾滾財源。而且對各聖徒的偶像崇拜有把基督教引向多神論的危險,這嚴重違背了基督教作為一神教的本質。基督教內部本身就有人對此十分不滿,而利奧三世正利用了這些硬傷,發起了向教會奪權的轟轟烈烈的“搗毀聖像運動”。
公元726年,利奧三世釋出了第一道反對聖像崇拜的詔令,將供奉聖像視同偶像崇拜。這是向全國教會的第一道宣戰書。隨後,利奧三世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破壞聖像的運動。教堂和修道院中的聖像被砸毀,聖人遺骨被移除,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文物在這一過程中被損毀或遺失。教會對這一政策強烈抵制,許多修道士和信徒公開反抗,甚至爆發了街頭衝突。利奧三世的政策遭到了教皇聖格列高利二世的強烈譴責,教皇宣佈開除利奧三世的教籍,但利奧三世並未因此動搖。
為了進一步削弱教會的經濟基礎,利奧三世下令沒收修道院的大批土地,剩餘的土地也必須課稅。修道院的數量被大幅減少,大批修道士被還俗,成為社會勞動者。修道院在教育方面的特權也被取消,教會的影響力受到極大限制。這些措施不僅減輕了社會的負擔,還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為軍事改革提供了資金支援。
利奧三世開了個頭,他兒子君士坦丁五世在位期間採取的行動更為激烈,使這場運動達到高峰。
三、籠絡貴族
利奧三世得到了大部分軍事貴族和宮廷貴族的支援,因為他們是這場運動的最大受益者,從中分到了大量的土地財產。部分開明僧侶和保羅派信徒也站到了這一邊,認為聖像崇拜背離了基督教的初衷。而多數教會高階領導者則是反對力量的代表。在地理分佈上,小亞細亞的軍區和多數民眾都支援這場運動,而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內的帝國歐洲各省,特別是希臘地區的多數民眾則反對這場運動,甚至部分地區爆發了持續時間不長的武裝反抗。但利奧三世推行改革的決心不會因為任何反抗而削弱,他果斷鎮壓了武裝反抗。
730年,利奧三世廢黜了君士坦丁總主教澤門的職務,進一步打擊了教會的權威。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三世也坐不住了,731年,他宣佈開除利奧三世和所有聖像破壞者的教籍,而利奧三世則以牙還牙,宣佈剝奪教皇在義大利南部的徵稅權和對伊利里亞的管轄權。這一系列舉措不僅鞏固了利奧三世的統治,還削弱了教會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
這場聖像破壞運動持續了117年之久,最後以女皇狄奧多拉宣佈恢復聖像崇拜為終結。雖然“聖像破壞運動”表面上看是失敗了,但這場運動中被沒收的教會土地和財產已無法收回。帝國的軍事力量大為加強,財政狀況也得到了顯著改善。從拜占庭帝國近千年的歷史來看,從公元6—7世紀的不斷衰退到公元9—10世紀的重新雄起,“搗毀聖像運動”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歷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多數史學家對利奧三世的這場運動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利奧三世和他前一王朝的創始人希拉剋略有著眾多的相似之處。兩人都是出身於行伍之中,透過軍事功績逐步晉升到高位。希拉剋略在對抗波斯帝國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而利奧三世則在抵禦阿拉伯帝國的圍攻中拯救了君士坦丁堡。兩人都在關鍵時刻趁機奪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四、衛國戰爭
717年,阿拉伯帝國20萬大軍、1800艘戰艦海陸並進,包圍了君士坦丁堡,拜 佔庭帝國形勢危急。此時拜占庭帝國的小亞細亞軍區將軍利奧被軍隊擁戴登上皇位,主持君士坦丁堡的保衛戰。718年,利奧三世將阿拉伯海軍引入君士坦丁堡港內,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