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2章 李如松:從少年到名將的傳奇一生

九月十六日,寧夏城的防禦工事在長時間的浸泡下開始崩塌。李如松見時機成熟,立即下令全面攻城。明軍士氣高昂,一鼓作氣攻入城內。叛軍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已經無力抵抗,紛紛潰散。哱拜在幹掉兩個屬下後,向李如松投降。李如松雖然接受了投降,但為了防止後患,最終還是處決了哱拜及其族人,徹底平定了叛亂。戰後,李如松因功晉升為中軍都督府都督,並獲得世蔭錦衣衛指揮同知的恩賞。

三、誓師東征

16世紀末,日本權臣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列島,執掌日本的軍政大權,其野心也隨之驟然膨脹,制定了佔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萬曆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挾一統日本之餘威,出動九軍共15萬大軍攻擊朝鮮。四月十三日凌晨,侵朝日軍渡過對馬海峽在朝鮮釜山登陸,萬曆朝鮮戰爭(又稱壬辰衛國戰爭、壬辰倭亂)爆發。

當時統治朝鮮的李氏王朝,黨爭不斷,武備鬆弛,已經“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城防。日軍攻勢凌厲,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軍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豐臣秀吉不僅要求明朝政府承認日本以大同江為界佔據朝鮮,同時還威逼琉球、菲律賓等明朝屬國臣服。訊息傳來,明廷一片譁然,主戰派認為必須出兵支援朝鮮,而主和派則認為朝鮮過於軟弱,一觸即潰,只會嚮明朝求援,建議僅讓朝鮮國王及隨從百餘人過鴨綠江避難,而不出兵。經過激烈的爭論,萬曆帝最終決定出兵朝鮮,以維護明朝的尊嚴和領土安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萬曆二十年(1592年)七月,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三千人抗倭,但在進攻平壤的過程中中伏,副將史儒戰死,部隊損傷慘重。祖承訓僥倖逃生,這一失敗使明廷更加意識到必須派出更為強大的軍隊才能扭轉戰局。

十二月,神宗命剛剛結束寧夏戰鬥的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帥薊、遼、冀、川、浙諸軍,剋期東征。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總兵,一同前往。李如松深知此次出兵朝鮮的重要性,他迅速組織各路兵馬,制定詳細的作戰計劃。二十五日,明軍在李如松的帶領下,誓師東渡,浩浩蕩蕩地開赴朝鮮戰場。

誓師儀式莊嚴肅穆,李如松在儀式上發表慷慨激昂的講話,激勵將士們為國效力,保家衛國。他強調此次東征不僅是支援友邦朝鮮,更是扞衛明朝的尊嚴和利益。明軍將士士氣高昂,紛紛表示誓死效忠,不辱使命。

李如松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在這次誓師儀式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他不僅精心準備了誓師詞,還親自檢查了部隊的裝備和物資,確保每一名士兵都能以最佳狀態投入戰鬥。明軍的出征隊伍包括步兵、騎兵、炮兵等多種兵種,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顯示出明朝軍隊的強大實力。誓師儀式結束後,李如松立即指揮部隊出發,沿鴨綠江向朝鮮境內挺進。

四、平壤鏖戰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六日,明朝東征軍兵臨平壤城下。盤踞平壤的是日將小西行長指揮的侵朝日軍第一軍團。小西行長率領的日軍憑藉堅固的城池和先進的火器,嚴陣以待。八日拂曉,明軍發起總攻,上百門佛郎機連續轟擊平壤城頭,將守城日軍炸得人仰馬翻,連小西行長的將旗都被炸飛。隨後,明軍的炮火開始延伸,轟擊平壤城內各要點。第一輪炮火準備之後,明軍各攻城部隊開始登城,平壤各門陷入激烈的交戰。

平壤日軍在小西行長的督陣下拼死抵抗,依託堅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和火槍不斷射擊,同時將煤油澆下焚燒雲梯,明軍攻城部隊傷亡迅速擴大。臨近午時,明軍經過激烈的戰鬥攻克了城北的制高點牡丹峰,全殲日軍2000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