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章 摩尼:光明與黑暗的較量

一、摩尼:光明之子的誕生與成長

在公元三世紀的巴比倫北部,一個註定要改變世界宗教格局的生命悄然誕生,他便是摩尼(mani),摩尼教的創始人。摩尼的母親滿豔(maryam)與波斯的安息(Arsacids)王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為他日後的傳教之路鋪墊了某種神秘色彩。

摩尼的父親跋帝(patek)是一個充滿宗教熱情的人,他信奉著猶太派基督徒中的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這個教派以極端的禁慾主義和繁瑣的浸禮儀式著稱。摩尼從四歲起便被父親帶入這個神秘的世界,開始了他與宗教不解之緣的旅程。

在厄勒克塞派的薰陶下,摩尼逐漸展現出了超凡的宗教悟性和洞察力。他自稱從小便受到天使的啟示,這些啟示為他日後的宗教思想奠定了基礎。二十四歲那年,摩尼迎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啟示,這次啟示來自神我(Syzygos),它向摩尼揭示了摩尼教的主要基本教義。

二、摩尼教的創立與傳播

受到神我啟示的摩尼,毅然決然地與厄勒克塞派決裂,開始了自己獨立傳教的生涯。然而,這條路並不平坦,如果沒有父親跋帝的保護,摩尼很可能因信仰差異而遭到迫害。摩尼帶著僅有的兩個追隨者來到了泰錫封(ctesiphon),開始了他艱難的傳教之路。

在波斯北部,摩尼和他的信徒們經歷了無數次的挫折和磨難,但他們始終堅信自己的信仰。後來,摩尼決定取海路前往印度,這一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在印度,摩尼成功地使杜蘭(turan)國王皈依了摩尼教,這一勝利不僅增強了他的信心,也為摩尼教在印度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印度歸來後,摩尼的聲望和影響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他贏得了波斯薩珊王朝國王沙卜爾(Shapur)的兄弟、呼羅珊(Khurasan)總督卑路斯(peroz)的友誼,並透過卑路斯得以晉見沙卜爾。摩尼用中古波斯文撰寫了《沙卜拉幹》(Sabuhragan)一書,詳細闡述了摩尼教的教義,並題獻給沙卜爾。沙卜爾對摩尼的宗教思想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並給予了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國範圍內自由旅行和傳教的權利。

在沙卜爾的支援下,摩尼教的傳播速度迅速加快。摩尼派出了使徒阿馱(Adda)、承法教道者帕提格(pattig)等人向羅馬帝國境內傳教,同時派出了末冒(mar Ammo)等人向東方傳教。在短短的時間內,摩尼教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宗教。

三、摩尼教的教義與特點

摩尼教雖然融合了佛教、基督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的某些元素,但其核心思想卻來自於瑣羅亞斯德的二元論。摩尼教導說,世界並不是由一個神來統治的,而是兩種勢力之間不斷鬥爭的場所。這兩種勢力分別是罪惡勢力和善良勢力,它們分別用黑暗和物質、光明和精神來鑑別。

在摩尼教看來,善良勢力和罪惡勢力在實力上是旗鼓相當的。這種信念使得摩尼教在哲學上避免了關於罪惡存在的佯謬問題,而這一問題在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哲學中卻一直困擾著哲學家們。

摩尼教還認為,人的靈魂屬於善良勢力,而人的軀體則屬於罪惡勢力。因此,摩尼教徒們主張禁止所有的性關係,即使是為了生育的目的也不例外。同時,他們還禁止吃葷和飲酒等行為。然而,這些禁令並不適用於摩尼教會的普通會員,即“旁聽者”。他們允許有妻子(或情人),撫養家庭,吃葷、飲酒等等。但是,“旁聽者”必須遵守一定的宗教儀式,並支援被稱為“上帝的選民”的少數會員。

“上帝的選民”是摩尼教中的精英階層,他們被視為與善良勢力更為接近的人。他們死後可以直接升入天堂,而“旁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