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胡十六國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中原大地烽火連天,各民族政權輪番上陣,將華夏大地攪得支離破碎。然而,在這塊破碎的版圖上,西北邊陲的前涼政權卻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華夏文化的傳承和守護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這段歷史中,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主簿,卻以超凡的智謀和勇氣,屢敗強大的後趙軍隊,成為前涼的第一名將,他就是謝艾。
一、南有建康,北有姑臧
十六國時期,中原大地烽火連天,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政權輪番進佔中原,攪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晉朝皇室和士族為躲避戰亂,紛紛衣冠南渡,在江南建立東晉政權,而北方的廣大地區則陷入了連綿不斷的戰爭之中。
然而,在這塊華夏版圖的西北邊陲,有一個政權卻在這片荒漠中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它就是前涼。前涼由漢人張軌建立,他千里救洛陽,收流亡之人,保漢人文化,使得前涼成為北方的一片淨土,與南方的建康遙相呼應,形成了“南有建康,北有姑臧”的局面。
前涼政權在十六國中享國最久,其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除了地理位置的險要外,更重要的是前涼歷代統治者都致力於保境安民、發展經濟和文化。而在這段歷史中,謝艾無疑是最為耀眼的明星之一。
二、臨危受命,初戰後趙
謝艾,敦煌人,生年不詳。他最初在前涼政權中擔任主簿一職,這是一個負責掌管文書的官職,多由文臣擔任。然而,謝艾卻不僅僅是一個文臣,他更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和戰略家。
公元346年,前 涼 主張駿去世,年僅十六歲的張重華繼位。此時的後趙天王石虎正意圖一統北方,他派遣猛將麻秋率領數萬大軍討伐前涼。麻秋是石虎的愛將,征戰沙場數年,為後趙的強大立下過諸多功勞。他率領的軍隊勢如破竹,接連攻克前涼數地,兵鋒直指姑臧。
面對後趙大軍的壓境,前涼舉國震動。張重華以裴恆為統帥,舉全境之兵前去抵禦。然而,裴恆到達前線後卻修築壁壘,想以持久戰拖垮後趙。大臣張耽認為這樣拖下去只會讓人心不穩,於是向張重華進言推舉謝艾統兵對抗麻秋。
張重華也自知弱小的前涼與強大的後趙相持是拖不起的,於是召見謝艾,問其退敵之策。沒想到謝艾開口就說:“乞假臣兵七千,為殿下吞王擢、麻秋等。”張重華一聽,覺得謝艾的話雖然有些誇張,但看他胸有成竹的樣子,便決定讓他一試。於是,謝艾被任命為將軍,率領東拼西湊的五千步騎兵出征了。
行軍途中,本部大營內夜裡有貓頭鷹狂叫,士兵們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很是恐慌。然而謝艾卻不慌不忙地用玩六博棋拿到貓頭鷹圖案的獲勝來說明這是吉兆。於是領兵與趙軍交戰,一戰斬殺敵軍五千多人,後趙大敗。張重華進封謝艾為福祿伯。
三、羽扇綸巾,再敗麻秋
石虎得知麻秋戰敗的訊息後,大為震怒。他不能忍受被一個名不經傳的主簿戰敗的恥辱,於是決定再派精兵二萬作為麻秋的後繼部隊繼續西征。前涼守將一看後趙大軍又來了,紛紛率眾投降。張重華見狀,再度啟用謝艾,以謝艾為軍師將軍領兵三萬對陣麻秋。
謝艾統兵抵達前線後,他坐在一輛小馬車之上,頭戴白色布帽擊鼓前進。麻秋一看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對他莫大的侮辱,於是以三千龍驤兵衝擊謝艾的軍隊,勢要擒殺了儒生謝艾。然而謝艾的兵眾卻絲毫不懼,他們看到謝艾氣定神閒地坐在椅子上指揮戰鬥,彷彿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後趙軍一看敵軍統帥如此泰然自若,以為四下盡是伏兵,不敢向前。
前線兩軍持續對峙了一段時間後,謝艾安排好的伏兵突然抄了後趙大軍的後路。謝艾乘勢指揮正面大軍大舉進攻,後趙軍頓時大亂,將領兵眾被俘被殺的一萬多。麻秋單槍匹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