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胡慶餘堂的資本已達到二百八十萬兩銀子,與北京的百年老字號“同仁堂”齊名,享有“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的美譽。
五、慘然離世
胡雪巖在經歷了事業的巔峰之後,迎來了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清光緒七年(1881年),胡雪巖因協助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功績,被授予布政使銜(從二品),賞穿黃馬褂,並允許佩戴二品紅色頂戴。他還被任命為總辦“四省公庫”,這一系列榮譽和職位體現了胡雪巖在政商兩界的顯赫地位。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清光緒八年(1882年),胡雪巖在上海開辦蠶絲廠,試圖壟斷國內的絲繭貿易。他投入巨資,耗銀2000萬兩,希望藉此控制市場。起初,胡雪巖採取高價收購國內新絲的策略,佔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然而,市場形勢突然發生了變化:歐洲義大利的生絲產量大增,加上中法戰爭爆發導致市場動盪,引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
胡雪巖的計劃遭遇了外商的聯合抵制,導致生絲價格急劇下跌。面對突如其來的市場變化,胡雪巖無力挽回局面。到了清光緒九年(1883年)夏天,他不得不以低價拋售手中的生絲,虧損達1000萬兩白銀,家產損失過半。由於資金週轉不靈,風聲四起,各地官僚紛紛前來提款,並對胡雪巖進行敲詐勒索,使得情況更加惡化。
同年十一月,順天府尹畢道遠等人向朝廷上報了阜康銀號倒閉的訊息。清廷隨即下達旨意,命令閩浙總督何璟和浙江巡撫劉秉璋秘密調查胡雪巖的資產狀況,以便彌補債務。清廷在十一月二十八日再次下達諭旨,將胡雪巖革職,並指示左宗棠追繳胡雪巖的欠款。
經過近一個月的調查,清廷瞭解到胡雪巖欠款及資產的情況,並下令左宗棠加緊清理胡雪巖的財產。左宗棠派人查封了胡雪巖在杭州的當鋪和商號,並向朝廷彙報了相關情況。
到了清光緒十年(1884年)正月初七日,清廷再次催促左宗棠加快處理胡雪巖的財務問題。經過一系列的清算和追討,胡雪巖的財產被陸續拍賣或充公,以償還鉅額債務。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同年十一月,胡雪巖在貧困與憂憤中去世。這位曾經風光無限的紅頂商人,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後,最終在悲涼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古代歷史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