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面對江南人民對“剃髮令”的強烈反抗,洪承疇被委以重任,取代多鐸,出任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被賦予便宜行事的權力。然而,實際決策仍需與平南大將軍貝勒勒克德渾協商,顯示了清廷對漢人高官的謹慎態度。
1647年,洪承疇因父親去世,回鄉守喪。1648年,他被召回京城,再度進入內院助理機務,得到了攝政王多爾袞的特別寵信。多爾袞連續數日召見洪承疇,諮詢各省改革事宜,對洪承疇的建議無一不採納,顯示了後者在清廷決策中的核心地位。
1651年,洪承疇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對御史進行了嚴格甄別,此舉觸及了部分朝臣的利益,引發不滿。1652年,他因母親去世,奉旨居家守喪,但仍需入職辦公,體現了清廷對其工作的重視。
1653年,洪承疇再次被委以重任,出任“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順治帝不僅設宴餞行,還賜予寶馬、寶刀,顯示出對洪承疇的信任與倚重。1655年,洪承疇在湖南長沙建立集思堂,期間處理了多起涉及“反清復明”的案件,包括著名的“洞庭舉事”案,釋放了數百名湖湘名士。
1657年,永曆政權內部矛盾激化,孫可望在與李定國的內戰中失利,選擇向清軍投降。順治帝隨即命令洪承疇與吳三桂、卓布泰等將領分路進兵,最終在1658年,清軍各路會師,進入雲南,進一步鞏固了清朝在南方的統治。
六、晚年
洪承疇晚年的歲月,是他一生中的相對平靜階段,但也是充滿榮譽與爭議的時期。1659年,清軍攻陷昆明,雲南宣告平定,洪承疇在此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鑑於雲南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洪承疇深知治理不易,他上書朝廷,建議留下足夠的兵力駐守,以維穩地方。順治帝採納了他的建議,任命吳三桂為平西王,留駐昆明,這一決策對雲南的長期穩定產生了深遠影響。
洪承疇還關注到了雲貴地區的民生疾苦,鑑於當地地瘠民貧,他懇請朝廷發放內帑賑濟,幫助民眾度過難關。他還主張暫時緩進,避免對逃亡緬甸的桂王餘部立即發起攻勢,以減少不必要的戰亂,讓戰後的雲貴地區有機會恢復生產和社會秩序。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洪承疇的身體狀況日益惡化。1660年,他因年邁體弱和目疾加重,向朝廷請求回京休養。次年正月,順治帝准許他解任,返回京城調養身體。不幸的是,僅僅一年後,順治帝駕崩,年幼的玄燁即位,即後來的康熙帝。
洪承疇在康熙帝即位之初,雖已69歲高齡,仍繼續擔任大學士,但他深感孤獨,於1661年五月上疏請求退休。經過朝廷內部一番討論,最終議政王大臣會議同意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的世職,可世襲四世,以表彰他對清朝的貢獻。
1665年,洪承疇在京師的私邸中安然離世,享年七十三歲。清廷對他的去世表示哀悼,按照定製給予祭奠,追贈他“文襄”的諡號,這是對他一生功績的肯定。
結語
洪承疇的一生,是個人選擇與時代背景交織的複雜敘事。他在明清易代之際的抉擇,反映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矛盾與挑戰。對於洪承疇的評價,歷史學家們至今仍存在分歧。但無可否認的是,無論正面還是負面,洪承疇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了研究明清歷史不可繞過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