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福建水師提督,並授予他全權指揮攻打臺灣的任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領水師出兵,與鄭氏海軍在澎湖海域展開了激戰。在這場戰役中,施琅大敗鄭氏海軍,迫使鄭氏政權最終選擇投降。同年八月,鄭克塽正式納土歸降,臺灣正式成為清朝的一部分。
為了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定了臺灣府,並下轄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三個縣,隸屬於福建省。此外,清朝還在臺灣設定了巡道、總兵官、副將等職位,並配置了相應的兵力,以確保中央政府對臺灣的有效管轄。這些舉措不僅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政治聯絡,也促進了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五、驅逐沙俄
清軍入關後,沙俄遠征軍不斷侵犯中國東北邊境,尤其是在黑龍江流域頻繁活動,建立據點,燒殺搶掠,嚴重威脅了清朝的邊疆安全。面對沙俄的侵擾,康熙帝決心採取行動,維護國家主權。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向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發出命令,要求他們撤離中國領土。然而,沙俄侵略軍並未遵從,反而率軍竄至愛琿進行劫掠。清將薩布素率軍擊敗沙俄軍隊,並焚燬了沙俄在黑龍江下游建立的所有據點,使得雅克薩成為一座孤城。儘管如此,沙俄軍隊依然負隅頑抗。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命令都統彭春率領清軍前往愛琿,經過數日激戰,清軍攻克了雅克薩城。清軍隨即撤回,並留下部分兵力駐守愛琿,同時在愛琿、墨爾根等地屯田,以加強黑龍江一帶的防務。
然而,沙俄並未放棄,他們在同年秋季捲土重來,重新佔領了雅克薩城。面對沙俄的再度入侵,康熙帝命令清軍予以反擊。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抵達雅克薩城下,將城市包圍,並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沙俄指揮官阿列克謝·托爾布津拒絕投降。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在戰鬥中被擊斃,俄軍由杯敦接替指揮,繼續頑抗。清軍考慮到沙俄軍隊可能會等待援軍到來,遂採取長期圍困的策略。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挖掘壕溝進行圍困,並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徹底切斷了沙俄軍隊的外援。在長時間的圍困之下,沙俄軍隊傷亡慘重,最初826名俄軍士兵最終只剩下66人。
,!
面對清軍的嚴密圍困和沉重打擊,俄國攝政王索菲亞請求清廷解除對雅克薩的圍困,並提議派遣使節談判邊界問題。康熙帝同意了這一請求,允許沙俄軍隊殘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在尼布楚簽署了《尼布楚條約》。根據該條約,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一線被劃定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明確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國領土。這一條約的簽訂不僅解決了中俄之間的領土爭端,也為兩國間的和平交往奠定了基礎。
六、北征塞外
清初,蒙古部落大致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其中,漠北喀爾喀蒙古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而漠西厄魯特蒙古則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在清朝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經歸附清朝,而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與清朝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康熙年間,準噶爾部在領袖噶爾丹的領導下,勢力迅速壯大。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沙俄參加了中俄邊界談判,其代表戈洛文在伊爾庫茨克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並策動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噶爾丹本就與喀爾喀三部中的土謝圖汗部存在矛盾,因此決定進攻喀爾喀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