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調遣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等率軍進討,經過一系列激戰,劉闢終被擒獲並處決,西川之亂就此平息,朝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得到恢復。這一勝利不僅彰顯了中央軍力的強大,也向其他蠢蠢欲動的藩鎮傳遞了明確訊號:違抗中央者,必將受到嚴懲。
緊接著,憲宗又果斷平定了江東李錡的叛亂。李錡憑藉家族勢力與地方資源,試圖割據自立,但憲宗毫不猶豫地下令討伐,派遣高駢率軍進攻,迅速擊潰李錡部,將其押解至長安處決,江浙一帶重歸朝廷管轄。這一戰再次證明了憲宗對於任何企圖分裂國家、挑戰中央權威的行為絕不姑息的態度。
在處理魏博田弘正的叛亂時,憲宗採取了更為靈活的策略。田弘正雖曾一度效忠朝廷,但其死後,其子田季安試圖步其父後塵,繼續割據。憲宗審時度勢,一方面以軍事壓力震懾,另一方面運用政治手腕分化瓦解叛軍內部,最終迫使田季安歸降,魏博地區重回中央統治之下。
然而,憲宗平藩之戰中最艱難也最具決定意義的一役當屬歷時數年的淮西之戰。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在其父吳少陽去世後,不僅自領其職,更縱兵四掠,嚴重威脅中央政權的安全。面對如此頑固的割據勢力,憲宗堅定信念,不惜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委任裴度為統帥,調集精兵強將,展開對淮西的圍攻。歷經艱苦鬥爭,終於在元和十二年(817年)攻克蔡州,生擒吳元濟,徹底蕩平淮西之亂。淮西平定,不僅極大地提振了中央軍計程車氣,更對其他藩鎮產生了強烈震懾。
淮西平定之後,成德、橫海、幽州等原本態度搖擺或有所異動的藩鎮,見中央決心之堅、軍力之盛,紛紛主動表示歸順,接受朝廷任命的新節度使,唐朝版圖在憲宗手中得到了顯著鞏固。至此,自唐代宗廣德年間以來長期困擾朝廷的藩鎮跋扈局面得到了暫時性的遏制,中央集權得到顯著加強,國家呈現出久違的統一與安定。
四、政治風氣:直言極諫與君臣和諧
在憲宗李純的統治時期,政治風氣的顯著改善成為了其施政的一大特色與成就。這位中興之主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的道理,力倡直言極諫,將其視為衡量臣子忠誠與才能的重要尺度。他身體力行,秉持“為君推誠,為臣盡忠”的原則,展現出虛懷若谷的王者風範,對臣下意見持開放接納態度,營造出唐朝中期罕見的開明政治氛圍。
憲宗深知,要實現國家的中興大業,不僅需要強有力的軍事行動來平定叛亂、鞏固邊疆,更需要清明的政治環境來凝聚人心、激發士氣。他深知士人階層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那些敢於直言、不畏權貴的賢良之士。因此,他積極倡導並維護一種鼓勵言路暢通、尊重不同意見的政治文化。
憲宗的做法體現在諸多方面。首先,他鼓勵群臣無論職位高低,皆可就國事提出批評與建議,甚至對皇帝本人的過失也不避諱。他設立了專門的言官機構,如諫官、御史等,賦予其監督朝政、彈劾百官的職責,確保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無後顧之憂。同時,他還透過定期的朝會、廷議等方式,直接與大臣們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的見解,討論國家大事。
其次,憲宗對直言進諫的大臣給予了高度讚揚與實際的獎勵。他不僅口頭上稱讚他們的勇氣與忠誠,更在職務晉升、賞賜等方面給予實質性獎勵,使直言者看到為國效力的前景與價值。這種正面激勵機制激發了更多官員勇於發表真知灼見,形成了積極建言獻策的風氣。
再者,憲宗本人以身作則,對待臣下的諫言始終保持謙遜與包容。他不因個人喜好或面子問題而拒絕批評,即使面對尖銳甚至刺耳的言論,也能冷靜思考、理性回應,展現出寬廣的胸襟與高超的領導藝術。這種“從諫如流”的態度,贏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也激發了整個官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