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歷
曾國荃出生於1824年10月12日,正值清朝道光年間,他的出生地是湖南湘鄉白楊坪,即今天的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曾氏家族在遷居至湘鄉之前,祖籍為衡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家族在當地逐漸紮根並發展起來。作為家中的第四子,曾國荃比其長兄曾國藩小了十三歲,但在家族中他排行第九,因此常被稱為“九弟”。這一稱呼不僅體現了他在家庭中的位置,也成為了後世認識這位歷史人物時的一個獨特標識。
曾國荃的成長經歷受到了良好教育的影響,這與他的哥哥曾國藩有著直接關係。1840年底,當曾國荃十六歲時,他隨父親曾麟書前往京師(今北京),居住於曾國藩租下的棉花六條衚衕北側的一處住宅內。這次旅行對於年輕的曾國荃來說是一次寶貴的經歷,使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以及當時的文化氛圍。然而好景不長,僅僅幾個月之後,在1841年的閏三月,曾麟書因故返回湖南老家,而曾國荃則選擇留在京城繼續學習。這段時間裡,曾國藩親自擔任弟弟的老師,傳授知識和智慧,這對曾國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到了1842年,曾國荃決定離開京城回到原籍。臨別之際,曾國藩特地送行至蘆溝橋,並贈送了一首詩給弟弟:“辰君平、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這首詩背後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和期望。其中,“辰君”指的是生於庚辰年的曾國潢,“午君”則是指壬午年生的曾國華,而“老沅”自然就是對曾國荃本人的親切稱呼。透過這樣的詩句,曾國藩表達了對自己幾位兄弟才華的認可,尤其是對曾國荃寄予厚望,認為他在眾多兄弟之中尤為傑出
二、建立吉字營
曾國荃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華與個性,據史書記載他“少年奇氣,倜儻不群”,這預示著他未來將在歷史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1847年,曾國荃在府試中以第一名的成績入縣學,顯示了其卓越的學術能力。到了咸豐二年(1852年),他又被錄取為貢生,進一步證明了他的才智和努力。
同年,隨著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清廷急需加強地方防禦力量。於是,曾國藩奉命在湖南組織團練以抵禦太平軍。在此期間,曾國荃積極參與其中,不僅跟隨兄長左右,還提出了“治兵三十二策”來幫助改進軍隊管理及戰術運用。據說有一次當新招募計程車兵與正規軍發生衝突時,曾國藩感嘆道:“如果能採用我弟弟提出的全部策略,情況就不會如此糟糕。”這件事充分體現了他對曾國荃才能的認可。
1855年秋,曾國荃順利透過科舉考試成為舉人,並與兩位兄長——曾國潢、曾國華一起,在家鄉繼續開展團練活動。然而好景不長,次年準備赴京參加更高層次的會試時卻因戰事阻隔未能成行。面對這種情況,曾國荃沒有放棄,而是選擇報捐同知銜,以便能夠在非常時期貢獻自己的力量。
當時正值太平天國勢力達到頂峰之際,江西大部分地區已被其控制。曾國藩率領湘軍在江西作戰不利,甚至一度被困於南昌周邊的小片區域之內,形勢十分危急。得知這一訊息後,曾國荃深感焦慮,決心要前往救援。恰逢吉安知府黃冕正尋求有效的防剿策略,兩人商議之下決定共同行動。曾國荃表示願意組建一支新的部隊參與戰鬥,並向黃冕保證只要後者能夠負責後勤補給,自己就能獨立指揮一支軍隊去解救哥哥所在的困境。
隨後,在湖南巡撫駱秉章的支援下,曾國荃得以招募約3000名士兵,加上週鳳山所部共計6000餘人,組成了一支名為“吉字營”的新軍。這支隊伍主要任務是進攻被太平軍佔領的吉安城,從而開闢一條通往南昌的道路。由此,“吉字營”成為了曾國荃正式領軍對抗太平軍的開端。
三、湘軍嫡系
咸豐七年(1857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