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佐 理 曾 幕
郭嵩燾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進士後不久,因雙親相繼去世而回家守孝。這段時間對於他來說既是悲傷也是沉思的時期,但命運很快將他推向了歷史的風口浪尖。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其勢力迅速蔓延至湖南,直接威脅到了清朝統治的核心區域。此時,正在家鄉丁憂的曾國藩接到了朝廷的命令,要求他組織地方武裝抵抗太平軍。起初,曾國藩多次推辭,不願出山,但最終在好友郭嵩燾的勸說下同意組建湘軍。
郭嵩燾不僅說服了曾國藩接受這一艱鉅任務,更成為了湘軍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他在招募士兵、籌集軍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提出了編練水師的建議,這在後來證明是極其關鍵的一招。當時,太平軍之所以能夠在長江流域取得優勢,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們強大的水軍力量。因此,當郭嵩燾向江忠源提出加強水上作戰能力時,立即得到了贊同。隨後,透過向湖南、湖北乃至四川等地請求製造戰船,湘軍終於擁有了足以抗衡太平軍水師的力量,從而扭轉了戰場上的不利局面。憑藉這些貢獻,郭嵩燾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之職。
在此之後的三年裡,郭嵩燾繼續為湘軍服務,尤其是在財政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他頻繁往返於湖南與浙江之間籌集資金支援前線作戰,期間還特意訪問了上海。這次旅行對郭嵩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上海,他參觀了外國人創辦的圖書館以及先進的蒸汽輪船,親眼目睹了西方科技所帶來的變化。這些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中國在許多領域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事實,激發了他對學習外國先進知識和技術的興趣。
二、任職朝中
郭嵩燾在咸豐六年(1856年)年末北上京城,擔任翰林院編修。在北京,他受到了當時權傾朝野的戶部尚書肅順的賞識。肅順以嚴厲著稱,主張透過嚴刑峻法來整頓吏治腐敗,這與郭嵩燾對於改革官場風氣的想法不謀而合。由於得到肅順的支援,郭嵩燾很快便獲得了咸豐帝的召見,並被任命為南書房行走,成為皇帝身邊的近臣。咸豐帝對他的才華和見識頗為讚賞,期望他能夠在未來繼續為國家效力。
然而,郭嵩燾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咸豐九年(1859年),他被派往天津前線協助僧格林沁處理防務工作。遺憾的是,這次任務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僧格林沁對待郭嵩燾的態度十分冷淡,雙方合作極不愉快。同年十月中旬,郭嵩燾又被委任前往山東沿海地區調查貿易稅收問題。儘管沒有欽差大臣的正式身份,但地方官員們都知道他是皇帝欽點的人選,因此對他給予了特別的禮遇。不過,郭嵩燾一向清廉自守,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饋贈或特殊待遇,這種行為讓許多試圖討好他的官員感到尷尬甚至不滿。
抵達目的地後,郭嵩燾立即著手調查當地稅務狀況。經過仔細核查賬目,他發現從縣官到普通差役普遍存在貪汙稅款的行為,且額外勒索嚴重,數額遠超正規稅收。面對這種情況,郭嵩燾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整頓,包括設立新的機構來監管稅收流程,以期提高政府收入並打擊腐敗現象。然而,這些行動觸動了既得利益者的神經,尤其是當郭嵩燾未事先與會辦李湘及山東巡撫文煜協商便直接採取行動時,更引發了強烈的反彈。最終,在僧格林沁的彈劾下,郭嵩燾被迫於咸豐十年(1860年)初離開山東返回北京,並受到了“降二級呼叫”的處罰。雖然名義上仍留在南書房任職,但實際上已失去了實質性的權力。
回到北京後的郭嵩燾深感失望與無奈,他在給曾國藩的信中表達了自己對於當前政治環境的看法,認為僅僅依靠個人努力難以改變根深蒂固的社會弊端。在他看來,真正需要做的是簡化法律程式、強化實際治理效果而非一味強調懲罰力度。這一觀點實際上反映了他對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