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出茅廬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1月4日,盛宣懷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龍溪(現今常州市鐘樓區五星鄉盛家灣村)。這個時期,中國正處於清朝晚期,社會動盪不安,內憂外患頻發。盛宣懷的家庭背景並不顯赫,但他出生在一個相對富裕且重視教育的家庭中,這為他後來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咸豐十年(1860年)二月,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席捲江南地區,盛宣懷一家為了躲避戰亂,先是逃往江陰長涇鎮,隨後又輾轉到了鹽城避難。在這個過程中,盛宣懷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生活的艱辛。此時,盛宣懷的父親盛康正在湖北擔任糧道,得知家人安全無恙後,立即派人將他們接到湖北安頓下來。
同治元年(1862年),盛宣懷與董氏成婚。這一年,盛康升任湖北鹽法道,面對四川與淮北兩地因爭奪鹽引地而產生的長期僵局,盛宣懷提出了一項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即允許川鹽與淮鹽並行銷售,這一提議最終解決了兩地之間的矛盾,展示了盛宣懷在處理複雜事務上的初步才能。盛康深受啟發,更加鼓勵兒子學習實用的知識和技術,以備將來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
在盛宣懷的成長過程中,湖北巡撫胡林翼和嚴樹森都是當時著名的經世致用派人物,他們的治政風格嚴格且高效,對盛宣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中,盛宣懷不僅學習到了如何治理地方,更樹立了自己以實際行動報效國家的理想。
同治五年(1866年),盛宣懷與其弟弟一同回到武進縣參加童子試,併成功透過考試,成為了縣學生。這次經歷增強了盛宣懷的信心,也為他未來的學術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好景不長,次年(1867年),盛宣懷的祖父盛隆去世,盛康帶著家眷返回家鄉辦理喪事。在這期間,盛宣懷參加了鄉試,但遺憾落榜。盛康在守孝期間,全心投入家族事務,如設立義莊、增加祭田、修建義學、修訂家譜等,盛宣懷也積極參與其中,協助父親進行規劃和管理。
二、協辦洋務
同治九年(1870年),盛宣懷進入了李鴻章的幕府,正式開始了他的洋務生涯。李鴻章是晚清時期的重要政治家,洋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盛宣懷在李鴻章手下表現出色,很快就得到了李鴻章的賞識。僅僅一年之後,他就被提拔到了相當於知府級別的高位,顯示出了其出色的辦事能力和領導才能。
光緒元年(1875年),李鴻章委任盛宣懷負責湖北煤鐵礦務,這是盛宣懷涉足礦業的開始。次年(1876年),盛宣懷在湖北廣濟盤塘設立了“開採湖北煤鐵總局”,並聘請了英國礦師郭師敦來勘察湖北境內的煤鐵礦藏。透過科學的方法和技術人員的幫助,盛宣懷及其團隊於光緒三年(1877年)七月發現了大冶鐵礦。同年十一月,盛宣懷親自前往黃石港,與大冶知縣林佐等人一同詳細勘查鐵山的土地情況,並從當地居民手中購買了部分土地的所有權,計劃在黃石港東吳王廟旁設立鍊鐵廠。但由於資金問題,這一計劃未能得到李鴻章的批准。
光緒五年(1879年),盛宣懷擔任天津河間兵備道,進一步積累了行政管理經驗。到了光緒十年(1884年),他被派往廣東處理沙面事件,並暫時擔任天津海關道的職務。此後,盛宣懷在多個重要職位上任職,包括光緒十一年(1885年)任招商局督辦,光緒十二年(1886年)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道臺兼東海關監督等。在此期間,他還獨自經營了煙臺至旅順的客貨海運業務,擴充套件了航運業務的範圍。
光緒十五年(1889年),盛宣懷與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合作進一步加深。張之洞決定將原定在廣東建設的鍊鐵廠遷至湖北,盛宣懷主動提出願意將之前在大冶購置的鐵山礦提供給張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