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加西征
譚紹光作為太平天國的重要將領,在其早期生涯中便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儘管他入伍時年紀尚輕,但在跟隨李秀成的多次戰役中逐漸嶄露頭角。戊午八年(1858年)二月,李秀成以副掌率、合天義的身份出京排程援京事宜,譚紹光隨行,這是他首次在史料中有明確記載。
庚申十年(1860年)正月,忠王李秀成策劃了一場從皖南出發,襲擊杭州的戰略行動,目的是為了圍魏救趙,緩解天京(南京)的壓力。譚紹光在此期間擔任李秀成的偏裨,即副將或助手的角色。二月初九日,太平軍攻克了杭州外城,譚紹光在此次戰役中表現出色,立下了赫赫戰功,從而開始為人所知。
同年9月,譚紹光繼續追隨李秀成參與西征。壬戌十一年(1861年)三月廿二日,譚紹光與來王陸順德、會王蔡元隆、納王郜永寬等將領一同進攻江西臨江府,但未能攻克。儘管如此,譚紹光在此次行動中已經擔任了宿衛天軍主將的重要職務,並被賜予了“健天義”的爵位,擁有了自己的部隊。
三月三十日,在臨江府附近的陰崗嶺、太陽墟,太平軍取得了一場重大勝利,譚紹光等人擊敗了清軍,並斬殺了清軍統領郭式源,同時在戰場上俘獲了副將李金暘。李金暘原本是廣西人,曾是天地會的降將,以勇猛著稱,號稱“沖天炮”。譚紹光能夠一舉將其俘虜,進一步提升了他在軍中的聲譽。
隨後,在四月初四日,譚紹光隨忠王攻克了江西瑞州府,並繼續向西推進,進入了湖北境內。這次西征,李秀成原本並不打算深入湖北,而是希望在江西集結力量。但由於英王陳玉成報告安慶局勢危急,請求南北兩路軍隊合攻武漢,以此來牽制清軍,使其回師救援。忠王認為此舉難以成功,但迫於朝令,最終還是率軍西進。不過,由於時間延誤,當太平軍到達武昌縣時,英王陳玉成的部隊已經撤退,因此只得全軍東返。
二、南下江浙
譚紹光在太平天國後期的軍事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別是在南下江浙地區的戰役中,展現了出色的指揮才能。1861年8月,忠王李秀成指揮譚紹光、陸順德、郜永寬、蔡元隆等人,聯合翼殿還朝的童容海、吉慶元等將領,從廣信進入浙江,與陳炳文、鄧光明等部會合。九月初十日,太平軍攻克了餘杭縣,並隨即分兵由陸順德等人攻打蕭山、紹興,主力則圍困杭州。十一月十九日、廿一日,太平軍先後攻克了杭州的外城和滿城。之後,鄧光明、童容海、劉裕鳩等人被留下守衛杭州,而李秀成則率領包括譚紹光在內的大軍,分五路進軍松江和上海。
此時,忠王麾下的忠誠二天將、護王陳坤書負責留守蘇福省。陳坤書治軍較寬鬆,導致其部下雖勇猛但缺乏紀律,時常擾民。地方豪紳徐少蘧因形勢所迫,投降太平天國,被封為撫天豫。他暗中與蘇福省的文官李文炳、錢桂仁等人密謀叛投清朝。陳坤書察覺此事後準備查處,這些人害怕被治罪,於是聯名上書忠王,誣告陳坤書擾民。忠王派人調查,發現情況屬實,陳坤書難以辯解,只好逃往常州。天王洪秀全當時正忌憚忠王勢力過大,得知此事後十分高興,封陳坤書為護王,並將常州作為其管轄地。忠王擔心自己的親信發生變故,於是在十二月初二日迅速返回蘇州處理後續事宜,將上海的軍務交由譚紹光負責。此時,譚紹光已被晉升為朝將。
當時駐守上海的清軍力量薄弱,洋人華爾招募的洋槍隊成為清軍的輔助力量。譚紹光與華爾的洋槍隊多次交鋒,取得了數次勝利,相繼攻克了奉賢和南匯兩城。1861年十二月初十日,譚紹光、郜永寬和李容發率領三萬大軍進攻吳淞,攻克了高橋,並於次日拿下週浦鎮,逼近寶山和上海。譚紹光致函英法軍隊統帥,勸說他們不要協助清軍。然而,英法兩國出於在上海的利益考慮,表面上